Copyright©2003-2022, Jiangmen Municipal People's Cong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者按:推进县乡人大工作与建设中,全市各级人大积极探索履职新模式,推动了县乡人大创新发展。新会区双水镇“人大+”履职模式被《江门改革工作简报》刊发推介,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易中强肯定此项工作并作出批示,要求市人大办公室做好宣传推广。现将《江门改革工作简报》中新会区创新镇级人大工作信息予以转发,供参阅。
新会区创新镇级“人大+”模式
助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近年来,新会区以双水镇为试点,积极探索人大代表履职新模式,发挥人大代表监督职能,在环境保护上率先在江门市探索建立了“人大+河长”模式,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上打出了“票决+跟踪+测评”组合拳,积极以“人大+”助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一、坚持守土有责,率先实施“人大+河长”模式
2017年,新会区双水镇在江门市率先探索建立“人大+河长”工作模式,按照就近原则,对辖区142.76千米的12条河流、9个水库和9个山塘进行责任划分,123位市、县、镇三级人大代表都划分了“责任田”,确立19名责任河长和104名“民间河长”,并对外张贴名单,让村民了解人大代表和河长之间的联系。与责任河长相比,人大代表的“责任田”均分布在代表工作或者生活的周边,巡河次数远高于每周或每月巡河一次的责任河长。和单一的“民间河长”相比,人大代表除可向属地河长办反映,还可通过镇人大督促其他政府部门解决问题,由原来“单通道”变为“双通道”,人大代表通过问题解决情况进行最后评价,切实提高了问题解决的效率和效果。2018年,双水镇参加巡河的人大代表提交巡河表112张,提出整改建议44项,其中已经整改完成35项。各级人大代表积极行使监督权,票决镇政府及责任部门实施河长制工作的情况,推动“河长制”转向“河长治”。双水镇“人大+河长”的工作模式成为广东省人大评选的“25个全省县乡人大工作创新案例”之一。
二、聚焦民生实事,推行“人大+项目”组合
创新开展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项目“票决+跟踪+测评”模式(由人大代表票决、办理过程人大代表跟踪监督、办理结果人大代表测评),形成了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再到效果评价的“闭环”,让项目建设更有针对性,更有效果。2017年8月,双水镇十六届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关于双水镇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融资计划的提请报告的票决办法》,决定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融资计划进行票决。2018年8月,双水镇政府在双水镇十六届人大第五次会议书面报告了双水镇2017年融资项目实施情况,自觉接受了人大全程性跟踪监督。同年8月至10月期间,双水镇人大主席团组织人大代表对镇融资项目的建设情况展开实地视察。2019年1月,在双水镇第十六届人大第六次会议上,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并当场公布评价结果,满意票率达97.4%。2018年,包括康宁街扩宽工程在内的一批基础设施工程已经完工。“票决+跟踪+测评”成效初显,项目建设由人大代表进行票决,有效解决老百姓最迫切的问题,通过后续的跟踪和测评,极大的保障了项目质量。
三、助力精准扶贫,形成“人大+扶贫”合力
双水镇人大通过“人大+”的模式参与到全镇的经济建设中,积极落实“三个扶”助力精准扶贫工作。一是“扶志”。双水镇各级人大代表积极与精准扶贫户对接,主动了解其致贫的原因,竭尽所能帮助精准扶贫户解决问题,增强其脱贫的信心,点燃他们脱贫的斗志。二是“扶智”。双水镇各级人大代表整合资源,积极为精准扶贫户主要劳动力创造技能培训的机会,为其争取更好的工作,提高精准扶贫户的收入的同时,尽最大能力保障精准扶贫户子女接受好的教育,通过扶智为精准扶贫户稳定脱贫夯实基础。三是“扶资”。一方面,各级人大代表积极履行监督职权,确保扶贫资金按时落实到位,保障精准扶贫户的基本生活;另一方面,各级人大代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积极协助引入“造血式”扶贫项目,助力精准扶贫户稳定脱贫。截至2018年年底,双水镇148户精准扶贫家庭已全部实现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