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江门市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专题会议(拓展就业创业空间和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安全生产专场)召开。会议聚焦“拓展就业创业空间”与“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安全生产”两大主题,市人大常委会、市人社局、市住建局、市发改局、市应急管理局等部门负责人,以及企业代表、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当前就业创业生态构建与光伏产业安全发展中的难点、堵点展开深入研讨,精准剖析问题,共谋破解之策。现场交流热烈,建议务实,举措明晰,为推动江门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凝聚了广泛共识、注入了强劲动力。
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凌传茂表示,就业是产业发展的“人力基石”,安全是新能源产业的“底线保障”,二者共同构成江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下一步要以“精准匹配、提质扩面”为核心,进一步拓展就业创业空间,以“全链条监管、全主体负责”为抓手,进一步筑牢分布式光伏安全生产防线,推动就业创业与光伏安全“双向赋能”,形成产业发展的“正向循环”。要以此次会议为契机,以更大力度拓展就业创业空间,以更实举措筑牢光伏安全防线,为江门建设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构建“大就业”体系,激活人才“动力源”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市人大社会委在专项调研中指出,自实施“三项工程”以来,江门共培训产业技术工人23.42万人次,构建“市—县—镇”三级就业服务体系,创新打造“零工市场+就业驿站”,推出“乐业五邑贷”“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等举措,创业带动就业效应凸显,就业生态持续优化。然而,就业结构性矛盾、企业扩岗意愿减弱、创业政策落地效能待提升等问题仍制约发展。
“目前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深度不足,学生创业项目与本地产业需求匹配度不高。”广东南方职业学院创新创业学院院长王子义在发言中呼吁深化产教融合,建议政府牵头搭建“产业需求—院校培养—企业用人”对接机制,建立“院校创业项目—园区孵化—产业落地”通道,重点支持与新能源、医药健康等主导产业相关的学生创业项目。市人大代表、北新嘉宝莉涂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人力资源总监谢芳则建议,打造“智慧就业”平台,通过AI匹配岗位与人才,实现“补贴主动找企业”。
市人社局现场回应,将强化“大就业”工作体系,推动政策、服务、资源协同发力。在推动“产教融合”方面,持续推动优化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推进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大力扶持“校中厂”“厂中校”等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另一方面,江门已构建“1+7+N”创业孵化体系,下一步将实施孵化基地服务提升行动,提升双创园辐射力,吸引优质项目落地转化,同时推进人工智能在就业创业方面的应用场景建设,进一步提升就业创业“数智化”服务水平。
筑牢“全链条”防线,护航绿色能源发展
市人大社会委调研显示,截至今年4月底,江门累计备案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13329个,并网投产12511个,总装机容量达248.39万千瓦,光伏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但安全生产风险同步凸显。2021年以来共发生4起施工高坠亡人事故、3起火灾事故,暴露出监管体系不健全、施工混乱、运维缺位等问题。
江门公用事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关耀武指出,“部分施工单位为压成本牺牲安全,低价竞争扰乱市场秩序。”市人大代表、市文旅交通投资集团经营部经理龚学柱建议加强源头管控,明确“谁投资、谁负责”主体责任,并制定运维技术规程。
市发改局表示,将继续常态化做好分布式光伏项目备案管理,指导督促属地相关部门制定分布式光伏管理细则。市住建局回应,已联合多部门印发施工安全监管通知,建立项目施工报备制度,通过开展现场安全培训、召开专题安全会议、组织专项检查等举措,理顺安全监管机制,下一步将配合制定《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建设指引》,严防安全事故、筑牢安全防线。市应急管理局介绍,自去年开展工贸企业高处作业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以来,共检查工贸企业5000多家次,督促企业整改隐患问题3000多项,并对40宗违法行为立案处罚,并构建现场巡检、视频监控、无人机巡检相结合的立体化监管矩阵,同时创新推出“高处作业报备”小程序,提升监管效能。
“江门市光伏产业基础扎实,但对照高质量发展,仍有短板,创新不足,研发投入低,适配侨乡风貌的光伏产品开发慢,产业链协同弱,应用场景与模式单一。”广东省太阳能协会副秘书长朱薇桦则呼吁强化技术攻坚,开发“光储一体化”系统产品,拓展应用场景。
市住建局回应,目前,江门正推动50条“光伏+建筑”试点村建设,打造“零碳工厂”、光伏长廊等场景,探索绿色能源与城乡风貌融合新路径。市发改局表示,下一步将加强与隆基绿能、中创新航等头部企业对接,加强政企联动,推动光伏、储能技术创新、产品升级迭代,持续推进光储充、智能微电网、零碳园区等创新场景应用,推动江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南方+记者郑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