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2003-2022, Jiangmen Municipal People's Cong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每年的暑假,都是青少年溺水事故的易发、多发期。
为有效防范溺水事故的发生,切实保障中小学生生命安全,近期,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联合监察司法工委、农村农业工委组成调研组,先后到开平市、新会区部分河涌、池塘等水域安全隐患点及校园宣传教育点就我市中小学生防溺水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并以座谈会形式听取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情况汇报,与各县(市、区)政府及部门相关负责人、部分学校校长、家长代表座谈交流,广泛收集掌握各县(市、区)相关情况和意见建议,形成调研报告。
不足
硬件建设有待加强
防溺水工作要充分发挥人防、物防、技防作用,形成工作合力和长效管理机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将防范中小学生溺水列为教育领域重点工作,成立了由教育、公安、水利、农业农村、应急等15个部门组成的预防学生溺水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市预防学生溺水工作。各县(市、区)和市有关部门也各司其职,联防联控,成立学生防溺水“联防小组”,推动中小学生防溺水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通过分析我市近五年中小学生溺水事故情况,调研组发现:从原因看,主要是在水边玩耍时不慎落水或意外落水导致,自主戏水溺亡的较少。从年龄看,小学生是溺水事故主要群体,溺亡人数约占总人数的四分之三。从时间看,学生溺水事故主要集中在每年4-9月,其中7月和8月是学生溺水事故的危险期、高发期。
调研组在广泛走访过程中发现,各县(市、区)均能利用报纸、海报、新媒体等开展多形式的宣传教育,将溺水事故易发多发“黑点”向社会公布,通过多种形式提醒家长落实教育监管责任,定期排查可能发生溺水事故的河流、水库、池塘等各种危险区域的安全隐患等。有的地方还将消防安全网格化、河长制和防溺水安全网格化工作有机结合。设置镇级河长和村级河长,实行分级分段包干,既负责河道治理,又监管预防溺水工作。
当然,调研过程中也发现了不足之处。如,我市部分河道、池塘、水库仍存在防溺水警示牌不明显不密集,重点水域视频监控、安全隔离带、防护栏、救援器材等防护设施不齐备等问题,利用高科技监控的手段也不足。
同时,我市中小学校游泳设施数量偏少,个别县(市、区)配有泳池的学校屈指可数,乡镇的游泳场馆更是稀缺。“好动贪玩、好奇心强是孩子的天性,公共活动场所不足,易导致个别学生自发到自然河流游泳,安全风险大。”一位调研组成员表示,我市防溺水硬件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建议
开展游泳技能培训 增建游泳场馆
我市江河、池塘众多,学生野泳、戏水等行为极易引发溺水事故。调研组指出,我市各级政府要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切实把防溺水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让学生溺水从“防不胜防”变为“可防可控”。
调研组建议,要坚持“预防为主、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原则,加大对各县(市、区)、镇(街)中小学生防溺水工作的督导检查、通报约谈、追责问责力度,压紧压实各级各方责任,确保工作落到实处。要强化联动协作机制,充分发挥领导小组统筹作用,加强各部门在宣传教育、协同防范、应急处置等方面的协调配合,做到优势互补,形成常态化安全监管工作合力。
同时,各学校要完善防溺水重点学生名册,重点跟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儿童等群体,组织重点人群家长到安全隐患水域进行现场教育,形成家校联防的良好氛围。基层要充分发挥村(社区)小组作用,形成“村民管村民”“老乡管老乡”的新型监管模式,强化邻里亲友之间的提醒监督。有关部门要细化防范措施,将重点水域纳入基层网格化管理,常态化组织定人、定时、定责安全巡防,及时劝阻私自下水学生。在易发生溺水地方设置警示性强、适用于中小学生的标志标语,检修加装防护栏、视频监控,增设救生圈、长绳、小船等救护设施。
调研过程中,调研组也掌握到各县(市、区)许多行之有效的创新做法。例如,新会区自2014年开始,将25米游泳纳入体育中考必考项目,2022年学生游泳参考率达95.8%。三江镇使用防溺水AI智能监控系统,能及时发现戏水学生和水域附近的人员,并进行提醒警示;恩平市恩城中学开展“小水盆溺水体验”憋气游戏,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让学生深切体会学习防溺水知识的重要性。
“这些做法各具特色,有参考价值,可在全市铺开推广。”调研组建议,可将游泳技能纳入我市中小学课程体系,适当调整游泳项目在体育中考中的评分标准,积极做好引导工作。大力开展游泳技能培训,让学生熟练掌握游泳技能。同时,加大全市中小学校泳池开放利用力度,加大经费投入增建中小学校及乡镇游泳场馆,满足青少年的游泳需求,让“禁止学生到危险地方游泳”变为“吸引学生到安全场所游泳”。
(江门日报记者/毕松杰 通讯员/区志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