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江门首开广东省地级市先河,探索市、县、镇三级人大同步实施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工作,将民生实事项目的征集、决定、监督、评价等环节,引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轨道,使民生实事项目由“政府部门自己定自己办”转变为“党委统筹、代表投票、政府实施、人大监督、群众支持”,实现了由“一人划船”到“众人划桨”。可以说,民生实事票决制让更多民意进入决策视野,让民生实事项目更合民意、更贴民心。
“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是江门市自上而下全面推行的一项创新举措,通过代表票决,民生项目由政府‘为民作主’变成‘由民作主’,这既让老百姓真切地感受到民主的魅力,也彰显了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的刚性和权威。”江门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易中强说。
探索缘起
一直以来,江门市高度重视民生实事工作,政府坚持每年重点办好十件民生实事,人大则通过组织代表视察、约见等形式,督促民生实事项目的落实。然而,至于民生实事到底要做哪些、投入多少,不过都是政府说了算。这些项目符不符合实际、做得好不好,老百姓由于没有发言和评判的机会,因此会觉得这些原本与其息息相关的项目似乎变得无关紧要了,参与和支持项目实施的热情自然会大打折扣。
早在2017年,江门市乡镇人大就主动探索对重大民生工程、重大建设项目进行票决,涌现出不少鲜活典型。2017年8月,新会区双水镇人大率先探索重大事项票决制,在年中人代会上由人大代表以无记名投票表决方式决定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项目,打出了人大“票决+跟踪+测评”的组合拳。台山市大江镇先后在2017年、2018年两次人代会上对政府当年实施的重大建设项目进行票决;恩平市沙湖镇2018年8月首次在年中人代会上对政府十项重大建设事项进行票决;鹤山市与古劳镇两级人大2018年通过投票表决方式,依法对古劳水乡作出保护开发的决定……这些基层人大的探索为江门市三级人大同步实施代表票决制工作奠定了基础。
2018年11月,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到江门调研时,考虑到江门有基层探索的基础,于是要求江门市率先开展民生实事项目票决工作,为全省提供先行经验。江门市委对此高度重视、作出批示,“不仅江门市本级先行开展,作出示范,还要在县、镇两级同步推开”。
在省人大常委会的正确指导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江门市人大常委会及时开展调查研究,多方面听取意见,反复沟通完善,2018年12月27日江门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开展政府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工作的决定》,明确从2019年开始,江门市、县、镇三级人大全面推行政府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工作。
制度实施
2019年1月18日江门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与会的373名市人大代表首次以无记名差额投票的方式产生了当年度的江门市十件民生实事项目,由此掀开了江门市、县、镇三级人大同步实施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的历史新篇章。
项目征集是做好票决工作的“第一道关口”,必须多渠道征听意见,最大范围收集民情民意。江门市通过线上和线下征集相结合、部门提出与代表、群众建议相结合等方式收集市十件民生实事建议项目,切实听民声、聚民智。然后,根据省下达的任务以及各部门、各县(市、区)的意见建议,按照最具有普惠性、公益性、急迫性和社会效益较突出的原则,筛选出14个候选项目形成征求意见稿,寄送给每一位市人大代表征求意见,同时征求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意见。在征求代表意见的基础上,再结合当年市委中心工作,形成12个民生实事候选项目,并先后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委常委会议研究。
代表票决是票决制工作能否成功的关键。为确保代表票决不走过场,市人大常委会合理安排大会会期和日程,大会全体会议由两次增至三次,市长在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向大会作当年市政府民生实事候选项目报告,然后安排两个半天的时间让代表对候选项目进行充分酝酿和审议,在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组织代表以无记名差额投票的方式对12件民生实事候选项目进行投票,最终按得赞成票数多少从高到低依次选定市10件民生实事。大会闭幕后以大会公告的形式将市10件民生实事向社会公开。
民生实事项目的“出炉”,只是完成了代表票决制工作的上半篇文章,民生实事重在落实。大会结束以后,江门市政府立即落实责任分工,制定项目实施计划,报送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主动接受人大监督。市人大常委会将民生实事项目督办列入常委会监督工作计划,针对每个项目建立一个由常委会分管领导牵头,各工委具体实施,相关代表参与的专项监督小组,制定督办方案,对项目实施进行全程跟踪监督。在年中政情通报会上,组织代表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民生实事项目进展情况的报告,通过“代表问政”的方式,对进度缓慢的项目重点开展跟踪督查。年终,各监督小组将对所督办的项目进行绩效评估,并向市人大常委会提交评估报告;市人大常委会在听取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完成情况报告和各监督小组作出的绩效评估报告后,进行满意度测评。测评结果将向市人大代表通报,并报市委。对测评结果不够理想的项目,常委会组织代表对项目责任单位进行询问或质询。
“较之以往的人大监督,对民生实事项目的监督是全程跟踪、主动监督,并逐步建立起‘年初问计划、年中问进度、年终问结果、翌年回头看’的‘全链条闭环’监督模式,可确保10项民生实事项目落地落实。’”江门市人大代表梁瑞文如是说。
落地见效
“据统计,2019年至2024年,江门市三级人大共票决产生民生实事项目3271件4230项,累计投入资金963.4亿元。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实事项目办理工作,历年的项目均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随着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工作的持续深入推进,民生实事项目更加符合民需、贴近民意、惠及民众,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满意度不断提高。”江门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代表工委主任赵群笑说。
近年,江门市民生实事项目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解决,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食有所安、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全市新增各阶段优质学位15499个;食品检验量从每千人5批次提升到每千人6批次(超过省要求每千人5.5批次),食用农产品快速检测量从不少于35万批次提升到不少于56万批次,有效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免费对36.4万人开展“宫颈癌”“乳腺癌”筛查,保障妇女健康;城镇新增就业20.96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3.72万人,稳住就业基本盘;完成农村公路建设7363.9公里,50人(或10户)以上自然村通畅率达99.8%;实现全市478条自然村集中供水全覆盖,8.22万人受益;累计发放基本生活保障金超6亿元,每年保障9万多名低保、特困人员、孤儿、困难(重度)残疾人等四类人群的基本生活等等。通过民生实事项目实施,不断落实民生红利,把一个个民生难点变成民生亮点,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为代表在闭会期间有效履职搭建了平台,代表围绕票决项目征议题、搞调研、抓监督,积极主动地当起了‘调研员’‘监督员’‘宣传员’,大家从过去的‘事后监督’转为如今的‘全程参与’,履职热情被真正激发起来了。”江门市人大代表骆昌云说道。
为切实增强民生福祉,2021年,在总结民生实事票决制工作的基础上,江门人大继续探索开展“代表提、政府办、人大督”的民生“微实事”工作,今年又进一步开展“微心愿”代表建议工作,初步形成“十件民生实事──民生‘微实事’──‘微心愿’代表建议”三级民生实事工作体系,让这份满怀民情厚度的“民生答卷”变得更加厚实温暖。
(江门市人大常委会 许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