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是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稳定发展的根基。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明确提出,要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做大做强实体经济。这为江门加快发展,提升我市地区竞争力进行战略部署指明了方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培育实体经济,增强跨越发展后劲,我市各级各部门应善思敏行,多头并进。
今年3月份,江门市县(处)级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主要围绕贯彻全国两会和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精神进行培训。笔者结合研讨班主题,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江门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
吴振鹏
1抓住“龙头”,注重链式招商
我市有比较完整的产业发展体系,传统产业发展基础雄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快。要立足自身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区位优势,把产业发展锁定在绿色光源、电力能源、轨道交通装备、汽车零部件等方面,加快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招商选资过程中,依托现有具备承接能力的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按照完整产业链条的要求,实施链式招商,深入挖掘和包装一批产业上下游链接项目;充分利用各种渠道,积极在产业链条配套上寻求合作,引进相关配套企业,补齐产业链条中的薄弱环节,形成上下游相配套、横向互补发展的产业发展体系。如围绕促进南车轨道交通发展,我市成功引进了西门子牵引、奥田制动、中车空调、中远铝业、格兰达精密数控等一大批轨道交通产业上下游配套企业,未来将形成1000亿元规模。应瞄准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央企和行业龙头企业,引入和推进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重大产业项目,带动我市相关产业链实现跨越式发展。实施链式招商,不仅会使招商成效大增,避免招商的盲目性,改变过去扎堆招商、重复招商等现象,而且起到“引进一个项目,带来一批配套;建设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的效果,强力推进产业的集聚化发展。
2培育“拳头”,形成辐射效应
我市拥有一大批国家级、省级名优产品,这是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和有力保证。要支持和鼓励名优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扩大名牌产品的市场份额,提高市场占有率,使之真正成为家喻户晓的“拳头产品”。
一是鼓励和扶持企业增资扩产。与正常的招商引资相比,帮助和支持落地名优企业做强做大、增资扩产,不仅能大大节约招商成本,更重要的是壮大企业实力,实现规模化发展,并由此产生很好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拉起整个产业链的快速发展。要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开发投入,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二是发挥品牌效应,主打多种产品。在目前的品牌先导商业模式中,品牌就是形象,就是信誉和竞争力。应积极引导我市名优企业发挥品牌优势,结合自身实际,积极研发多种产品、涉足多个领域,不断提高品牌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占有率。
三是着力发展总部经济。政府应优化商务环境,牵头或支持企业建立优势产业的生产技术、工业研发、产品营销、信息服务、产业会展等中心,打造真正的总部经济。
四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江门要增强实体经济,培育龙头企业,必须加快金融业发展,大力营造金融绿色生态环境,着力构建银企合作平台,提升金融业整体服务水平;鼓励和支持一批有资质的名优企业成功上市,积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银行业应进一步优化服务理念,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尤其是随着我市土地增值后,不断提高存贷比例,解决企业资金问题。
3盘活“地头”,提升园区档次
一是整合园区建设,集约利用土地。目前,我市工业园区建设,林林总总、杂乱繁多,不仅有国家级、省级的,各市(区)甚至许多镇(街)都有自己的工业园区。对这些名目繁多的工业园、开发区等进行整合、集约开发。应搞好顶层设计,按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居则居”的原则,出政策、给出路,切实解决那种“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历史遗留问题。园区建设应进行全市统筹、严格把关,完善以投资强度、亩产税收、容积率、环保要求为主的工业用地准入制度和批后监督。
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在加大对园区建设的财政投入的同时,积极通过市场化运作,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如路网、电网、水网、污水处理厂等,使引进的企业能顺利入园,增强园区承载力。
三是启动工业新城建设,构建配套服务功能。新城要用好工业园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7%的指标,按照商业模式进行市场化运作,解决历史欠账或投入难题,同时兼顾容积率、建筑密度,适度超前,不断完善生活配套设施,丰富企业和员工的文化娱乐生活。
4充实“块头”,壮大城市经济
一是着力提高城镇化水平。目前,相对于珠三角发达地区,我市城镇化水平还比较低。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各部门应把经营城市、加快城市化水平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尤其要促进中心城区的扩容提质,增强辐射带动力。统筹推进滨江新区建设、江会路片区、古兜银湖湾度假区和旧城区改造。城市扩容提质、“三旧”改造应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给倾斜配套政策、给商住用地指标、给扩容提质任务、给功能配套要求,杜绝一哄而上、无序开发现象。
二是以旅游业为先导,带动第三产业发展。针对我市第三产业占三次产业比重偏低的情况,应大力挖掘旅游业的潜力,实施“大旅游、大产业、大提升”战略,进而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应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出台优惠的政策措施,把景点游与工业游有机结合,大力包装和整合旅游景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打造一批国家级5A景区,形成区域联动效应和产业集聚效应。
三是加强物流平台建设。近年来,我市各种交通通道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但与之相适应的物流园、车站、码头、站场、配送中心、仓储等配套建设严重滞后,未能形成一个成熟畅通、互联对接的物流通道平台,直接或间接推高物流成本,加重企业负担。政府部门应加强科学规划,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统筹以城际轨道、铁路、高速公路、水路等交通通道为主体的物流平台建设,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
5勇立“潮头”,做强特色经济
我市是海洋大市,在珠三角海岸线最长、海岛数量最多、滩涂面积最大,海洋经济发展潜力很大。随着2016年港珠澳大桥建成,我市海洋优势将进一步凸显。应牢牢抓住省市共建海洋经济强市的重大机遇,切实做好科学规划,争取使之上升为省乃至国家战略规划,努力开启我市海洋经济新引擎。充分利用好“海域使用直通车”试点政策,为我市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发展用地。
此外,我市拥有众多国家级、省级的中心、基地,如水暖卫浴生产基地、中国古典家具之都、食品生产基地、中国船舶拆解基地、不锈钢制品之乡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特色产业和产品,有了一定的品牌效应。但是,总的来说,这些特色经济真正在全省乃至全国所占的份额较少,分量不够,在产值、税收上对地方经济贡献不大。加快培育和壮大一批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明星品牌专业镇”,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特色产业和产品,政府的引导和扶持是关键。要以专业镇为载体,按照“一镇一品”的要求,制定扶持政策,整合传统特色产业资源,鼓励科技创新,完善上下游产业配套,加速产业集群建设,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6搞好“源头”,优化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是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保障,如果营商成本高、企业安全系数低,就会加剧资本外逃,削弱一个地区乃至国家的竞争力。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政府的重要职责就是为市场主体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竞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要切实履行好这一重要职责,我市各级政府应深化“大部制”改革,积极转变行政管理职能,按照“精简、效能、统一”的原则,进一步精简和规范政府审批事项,提高办事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及时清理过时或不恰当的政策措施,减少和规范对企业收费,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严格依法办事,维护公平正义,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强化主动服务的意识,寓管理于服务,于服务中加强管理,为投资者提供全方位的配套服务,营造一个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