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精神”应成为做好人大工作的精神动力

来源:江门人大网 发布日期:2013-01-10 15:16:00 字体: 【大】 【中】 【小】 分享到:

今年5月9日,汪洋书记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宣传和实践“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新时期“广东精神”。“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这是广东历经30多年改革开放形成的重要思想结晶,是亿万南粤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当前,深具广东人特质的“广东精神”已传遍南粤,再次从思想层面凝聚了改革发展的共识,激发了干事创业的热情。“广东精神”在激荡南粤的时候,理应要成为做好新时期江门人大工作的精神动力。

一、坚持以德为先,建设和谐人大

“厚于德”既是中华民族美德的一种概括,也凝结在广东人的精神品格之中。江门作为著名侨乡,也始终保持开放的姿态,汲取众家之长为己所用,形成了博爱众生、兼容并包、宽容济世的地域品性和精神风范。因此,“厚于德”也代表了江门人的道德情怀和价值追求,也是五邑侨乡文化的核心理念。

江门市人大系统践行“厚于德”的要求,就是要求我们人大干部、人大代表要以德先行,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培养高洁的道德情操和高雅的生活情趣,模范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明确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管好自己的嘴,管好自己的手,管好自己的脚,不该做的事不做,不该吃的饭不吃,不该去的地方不去,更不要利用手中的权力开口向人要这要那,时刻用纯洁性来对照自己、检点自己、修正自己、提高自己。正如现代新儒家梁漱溟先生所说的,“道德就是生命的和谐”。我们要从生命和谐的角度去修德、守德,这样才能在这纷繁复杂、充满诱惑的世界,建设和谐人大。

二、依法履行职权,建设诚信人大

“诚于信”就是要严格地遵守待人处事的信誉和信用,积极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做到真诚、有信、无欺。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信是立身之本,更是治国之基。个人失信,害的可能是数人;社会无信,则人人自危;而国家机关缺乏信用,则德治难行,权威不立,根基不稳。

江门市人大系统践行“诚于信”的要求,就是要做到阳光监督,依法履职。即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监督职责一定要严格履行,监督别人不做的事自己首先不做,督促别人做好的事自己做得更好。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办事情、作决策,一定要依法,这是宪法和法律的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期盼。如果在监督工作中严重缺位,无所作为,或是既想监督“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而自身又有法不依,人大将无法取信于民,失去立足的根本。因此,可以说,“依法”是人大取信于民的生命线。江门市人大系统要依法行使监督权,努力提高监督的水平,进一步促进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依法行使重大事项讨论决定权,努力推进我市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依法行使人事任免权,为我市现代化建设提供组织保障。自觉把阳光监督、依法履职作为诚信之本、立足之本,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努力建设诚信人大。

三、增强监督实效,建设有为人大

“敏于行”是“广东精神”的传神之笔、点睛之笔。不管是“厚于德”,还是“诚于信”,最终都要靠“敏于行”才能落到实处。事实证明,每当面临重大的历史转折,广东人总能及时把握和顺应时代潮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创新,解决发展难题。敏于行、重实干的精神是广东最引以为傲的地域文化特质,更是推动广东未来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同时也是推动江门经济实现“弯道超车”的强大精神动力。

江门市人大系统践行“敏于行”的要求,就是要紧紧围绕市委的决策部署,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全面贯彻实施监督法,提升监督理念,把握监督重点,健全监督机制,进一步增强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多年来,江门市人大系统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不断完善监督制度,改进监督方式,把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幸福侨乡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加强社会管理作为监督重点,为推动江门侨乡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目前,江门提出要更加主动地接受广佛经济圈的辐射,加快推进“双转移”,着力建设产业强市、生态宜居城乡和文化名市。江门市人大系统如何才能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呢?此时,注重实干,敏动善行,努力践行好“敏于行”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唯有这样,才能做到有为有位,建设有为人大。

诚然,江门市人大系统践行“广东精神”不能只挂在嘴上、写在纸上,更要体现在行动上。要将其内化成广大人大干部和人大代表的价值追求,让他们成为“广东精神”的创造者、享受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从而使“广东精神”真正成为江门建设和谐、诚信、有为人大的精神动力。

(本文获全市人大系统弘扬和践行“广东精神”征文三等奖,作者:詹文字,开平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副主任)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