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创文 以德为先——感悟新时期广东精神之“厚于德”

来源:江门人大网 发布日期:2013-01-10 15:16:00 字体: 【大】 【中】 【小】 分享到:

江门市自2005年开始创建广东省文明城市以来,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这一目标,大力改善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建设,如加大农贸市场的整治力度,建设一批社区道路、社区公园及社区文体设施,加快经济适用房建设,在医疗卫生、社会保险、就业就学等方面出台新的惠民政策,让全体市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经过多年的努力,2011年12月20日,江门市委书记刘海在北京参加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并于会上领取“全国文明城市”牌匾,标志着江门市正式跻身“全国文明城市”行列。

在一个精彩的开局之后,江门如何利用创文这一个有效平台,继续一如既往全方位推进文明城市建设工作,不断巩固、深化、延伸、辐射创建成果?江门创文与新时期“广东精神”的“厚于德”又有什么内在联系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学习广东精神之“厚于德”与江门创文的一些理解和体会以及如何把“厚于德”融入到江门创文工作中。

新时期广东精神被概括为“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其中居于首位的是“厚于德”。它侧重于对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广东精神的来源和基础。“厚于德”是新时期广东精神的首要内容,是广东精神的灵魂。“厚于德”是我们传统文化之本,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基础,是中华民族美德的一种概括,也代表了广东人的道德情怀和价值追求。而文明城市,是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坚持科学发展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市民整体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较高的城市。从这个定义上看,文明城市的着重点在于“全面进步”,在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在于“精神文明”和“市民的整体素质”取得“显著成就”,在于其本身的“历史”、“文化”和“亲和力”。

首先,创文需要强大的道德支撑。有学者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仰望终生:一是我们头顶璀璨的星空;二是人们心中高尚的道德律。”

江门是中国著名的侨乡,是“园林城市”之一,在历史和文化底蕴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无论是其开平碉楼,还是梁启超、陈白沙等名人的故居,历史的云集都充满着厚重的文化韵味。就其亲和力来说,江门市民的热心是最大的招牌。再者,江门市处于珠三角的重要位置,其经济的发展也是很迅速的。就其政治方面来说,江门在对政务的透明度方面以及在创新社会管理方面也做了很大的尝试和努力。“创文”以来,旧楼道粉刷一新,全市30多个市场改造升级,公交车几乎全换成新空调车,牛皮癣经过不断的治理渐渐消失……但是,如果不“创文”,江门还能保持绿树满目,街景整洁,一派祥和的景象吗?这也是值得侨乡人民深思的问题。诸如优化市容市貌、整治市场环境、建设文体设施、提高市民素质等工作无论创文与否仍是要照常开展的,但借助创文的平台,着力高效解决城市建设中的突出问题,针对城市管理的卫生保洁、占道经营、停车难、发展公共交通、推行公共自行车、电动车管理、限制摩托车上牌等难点热点问题。这就需要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在践行广东精神中应该起模范带头作用,要从工作中来体现广东精神,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有廉洁清正之风,使工作更加出色,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还需要广大市民的共同配合,用良好的道德约束自己的行为,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自己身边做起,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献出自己的爱心。善的力量、爱的力量并非一朝一日能够汇聚而成,需要每个社会成员的付出,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其次,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厚德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只要我们不断地追求道德的完善与进步,道德的大厦,就会在你我他的努力中建成。

在江门创文取得荣耀、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的先进城市相比,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相比,江门市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城市管理、市民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素养等还存在差距和不足,需要我们不断进取,实现自我超越。主要体现在:一是部分市民喜欢闯红灯,不遵守交通规则,有些市民甚至不懂交通规则。尽管江门市委、市政府为了转变市民的这种错误观念,花了三年时间努力劝导市民文明过马路,并制定了很多细则去约束这种行为,而且,发动大批的志愿者指挥劝导,但是,行人依然我行我素,只要见没车经过,不管红绿灯,照单闯,很多是骑车过马路的。更有甚者,在志愿者劝导的过程当中,有些市民甚至出口伤人,称志愿者多管闲事。虽然这只是部分人的行为,但是已经影响到了“全面”“整体”这个词,已与文明城市的评比标准相悖;二是乱扔垃圾,垃圾分类不清。文明城市是要营造“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人文环境,这需要全体市民的努力,需要市民从小事做起。但是,市民的的乱扔垃圾成为了一座美丽城市的一大“污点”。

第三,加强道德制度建设,完善道德奖惩机制。我们必须从制度机制入手,对厚德行为进行鼓励、表扬和奖励,对违德行为进行必要的道德谴责,使社会形成一个人人讲道德,你追我赶的态势。

“厚于德”,还要求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多施德政,多做有利于人民群众的实事。施德政,就要善于总结新经验,不断创新;要有顾全大局、甘于奉献的精神,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要善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激发其热情,发挥其才智,鼓舞其精神,更加有效地运用各种力量,努力开拓新局面。党员干部的精神境界和精神状态,不只是个人素质、个人形象问题,而是紧紧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品格、形象和威信。因此,在大力弘扬和践行新时期“广东精神”的过程中,党员干部应有更高标准的精神追求,以长正气、压邪气,给人民群众以信心和力量。

一个有道德感、有爱心的城市才能让人有幸福感,才能让其社会成员安居乐业。一个道德虚无、人心冷漠的城市必然是没有前途的社会。即使其经济发展再快,人们在这样的城市里也不会感到幸福。社会的进步,需要向善的力量;人心的凝聚,需要向善的力量;建设幸福侨乡,更需要向善的力量。向善的力量,不仅体现在好人好事、英雄模范身上,也体现在那些于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却又恪尽职守、兢兢业业的人们身上。新时期,我们倡导践行“厚于德”,并不需要人人都得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只需要个个能牢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从点滴小事做起,把理论落到实处。

(本文获全市人大系统弘扬和践行“广东精神”征文二等奖,作者:邹巧薇,蓬江区北街街道办事处党政办党建指导员)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