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江海区“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交出优异答卷!逾300条“侨”味意见直通最高国家立法机关

来源:江门人大网 发布日期:2021-09-17 18:50:00 字体: 【大】 【中】 【小】 分享到:

“‘街谈巷议’成为立法者的考量,基层民主可‘感知’更‘可用’。”胡可滢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江海区基层立法联系点的法律助理,如果说一年前她对联系点工作的初体验是新鲜,那么经过一年多的参与,她对基层立法和“全过程人民民主”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去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全国增设6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开通听取人大代表、人民群众意见的“直通车”,其中就包括江门市江海区人大常委会,这也是广东省唯一的国家级基层立法联系点。

一年里,江海区基层立法联系点不断“扩点提质”,突出“侨”味,不间断地“送法”下基层,探索有江海特色的立法意见收集模式,作为主要工作抓手的立法联络单位从最初的5个增加到如今的55个,每个村(居)都有法律顾问,立法意见办理“一条龙”完成,向下延伸察民情、向上直通传民智……基层立法联系点架起了人民群众与最高国家立法机关之间的桥梁。

江海区开展立法征询意见活动, 广泛征求群众意见

一年里,江海区基层立法联系点共完成28部法律法规草案的意见建议征集,上报310条意见建议,25条被采纳,多家国家级、省级媒体前来报道该基层立法联系点的经验做法,充分肯定其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示范意义。

一年里,在江海区,一列列“立法直通车”让民意汇集、民智集中,让法律法规从基层来、再回到基层去,持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迈向更高水平。

如今,江海区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实践仍在继续。透过联系点,人民群众对立法的期盼,已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用、管不管用、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人民群众建设美丽城市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被激发,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蔚然成风。

扩点提质”的江海探索

去年717日,江海区人大常委会被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确定为基层立法联系点;81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到江海区授牌启动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

去年8 月,全国人大常 委会法工委到江海区授牌启动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

金光闪闪的‘国字牌’挂起来后,大家很有荣誉感,但也更坚定了要高质量推进联系点工作的决心。因为作为全省首个,必须在实践中摸索形成创新经验,肩上的担子很重。江海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余志坚说。

作为立法工作和人民群众“鱼水相亲”的桥梁,立法联系点首先要贴近群众。为实现这一目标,在做好资金保障和制度保障的基础上,江海区在一年里改写了两个数字,“扩点提质”,做出江海探索,让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立体化展开。

555。一年时间里,江海区基层立法联络单位增加了10,覆盖全市,辐射全省。无论是乡村、社区,还是辖区内的各大商会、行业协会,都有立法联络单位铺设,在充分考虑贴近基层群众的同时,江海区还吸纳了企业代表和不同类型的企业服务组织。

广东大冶摩托车技术有限公司省级基层立法联络单位,也是江海区立法意见义务收集企业。作为省人大代表,该公司总经理谢升主动配合江海区人大,邀请了江海区内10家规模大、有影响力的名优企业承担起立法意见义务收集任务,从企业经营、经济发展的角度收集和反映工商界、企业职工对立法的意见建议。

不仅是区域上的全覆盖,55个基层立法联络单位的领域代表性也非常鲜明,其中不乏社会组织和商会、协会的身影,如江门市侨商总会、江海区光电协会等。“协会对于整个面上情况的连通性和代表性要比一家单位广得多,所以我们特地把一些协会单位纳入进来。”江海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主任骆阳平说。

浏览立法联络单位的名单,笔者发现有的设置在写字楼,有的在双创园,有的在街道办事处,还有的在村(居)委,立法联络单位不仅立足基层、跟老百姓走得近,类型还很多样。

1063。这一年,迅速扩充的还有江海区的立法意见义务收集员队伍。一批热心社会服务、德高望重、在群众中有一定影响力的退休干部、居民代表、业界精英成为社区立法意见义务收集员,经他们的手,“接地气”的立法意见被传达到省人大,甚至直达全国人大。

年逾花退休工人何树榕就是江翠社区首批立法意见收集员之一。他经常排查社区和居民的用电用火安全隐患、检查辖区内健身器材的破损情况,为不少独居老人上门维修水电。这位名声在外的“江门好人”,在江翠社区号召力颇强,能有效收集大家的立法意见。“榕叔一句话,大家都会听”已是坊间美谈。

这两个数字的量变会带来质变吗?

数据统计显示,20207月至今年7月,江海区各基层立法联络单位共组织调研4次、座谈会15次,征集意见310余条,上报意见310条,在今年前3个月内便完成了12部法律法规草案意见建议的征集工作,超过去年的总量。

作为基层立法联络单位的江翠社区的荣誉墙上有份展示材料吸引眼球,那就是有57年党龄的老党员麦棠对《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办法(草案修改稿征求意见稿)》的建议。

退休工人麦棠拥有着多重身份,他是江翠社区的居民、江翠社区议事委员会委员、退役军人,也是立法意见义务收集员。凭借热忱开朗的性格,他与居民打成一片,大家尊称他一声“棠叔”,而他无论走到哪里,都留心引导大家说说心中的立法意见,主动向上级部门反映。

在一次省调研组征求《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办法》意见时,麦棠提出,第九条“律师执业期间因过失犯罪受到刑事处罚,正在服刑的,由地级以上市政府司法行政部门收回其执业证书,服刑期满后予以返还”的规定过于宽松,建议参考机动车驾照申领有关规定进行修改。最终这条建议被省调研组采纳,成为正式颁布的《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办法》的一部分。

麦棠也将此归功于身后的群众后援团和江海区基层立法联系点这个民意平台。“在居民区,我担任收集员,大家都愿意跟我讨论。我利用立法联系点这个平台,再把他们的声音传递上去。”

如今,在江海区,以麦棠为代表的立法意见收集员、各级人大代表已经参与了20多部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提出不少意见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警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办法》等法律法规中都闪烁着“江海智慧”。

耀眼成绩的背后有立法意见收集员的支撑,也有赖于一整套细致完备的意见收集机制。从法律法规草案的收文、征集、整理、撰写、审定、上报、归档,江海区人大常委会探索出一套完备的工作方法,实现了立法意见办理工作“一条龙”。以55个联络单位、63名信息收集员为主体,以法律咨询专家库为依托,坚持提前为收集员送上法律草案、情况说明,召开居民群众、业务相关人员两种类别座谈会,坚持以书面发函、走访调研及座谈会三种形式征集意见,每部法律法规草案至少召开3—4场座谈会听取意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意见征集的范围、方式。

同时,江海区也是在全省率先,全市首个建立起“基层立法联络单位+代表联络站+代表联民议事岗”三合一联络平台的区域,在全区各代表联络站广泛听取人大代表意见,并组织代表定期到村头榕树下、公园广场里听取市民意见,随时随地在线下广泛征求立法意见。

随着基层立法观念的深入,上到七八十岁的老人,下到还在上小学的儿童,都可以直接参与国家层面的立法,为法律的完善贡献经验或新鲜的意见。“居民们在每次活动中或紧张激动,或赞扬期许,凡此种种,都让我看到‘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在江海区的生动实践。”江翠社区党支部书记陈凤鸣说。

联系点成了法治文化播种地

这一年,江海区基层立法联系点联络员邢玉生参加了全区好几场法律法规的解读会、意见征求座谈会。“几乎每场会议都是一次普法的良机。”他说。

江海区举办民法典专题讲座。

既要让专业的法律条文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也要将群众建议转化成法言法语,从而有利于建议更好地被采纳,这是众多基层立法联系点面临的共同难题。”邢玉生直言,江海区基层立法联系点在此过程中大多数都借助了“外脑”,通过专家、律师释法,为居民群众进行草案解读。“这些律师可不是简单的传声筒,而是在互动交流中为群众答疑解惑,这是很好的法治实践教育。”

江海区的每一个基层立法联络单位背后,都有省、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专家库的支撑,区一级33人的立法咨询专家全过程参与,有百余名村(居)律师力量加盟,立法联系点已成为人民群众的“普法担当”。

引进社区律师是江海区在培育社区法治土壤方面的重要举措。律师黄冠广2016年开始在江翠社区驻点,为居民提供普法讲座和法律援助。按司法部门要求,他每个季度需至少举办一次社区普法讲座,但他实际上一年会举办七八次。

黄冠广表示,社区的普法工作要注意结合热点,并切实回应居民的需求。比如,他会在妇女节和儿童节举办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的专题讲座。《民法典》征集意见期间,他也举办了许多与物权法相关的讲座,居民反响热烈。

民法典宣传进景区。

解读只是人民群众参与立法的环节之一。这一年,江海区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功能内涵也在拓展,在全过程参与立法上有了全新探索。

为了充分发挥联系点在立法全过程民主中的作用,江海区也对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工作规范作了全面修订,聚焦联系点的立法属性,引导其有序参与立法规划、法规草案意见征集以及法规通过后实施评估等工作。”邢玉生说,以前主要在法规审议环节发挥作用,现在延伸到了立法前、后。比如在编制立法规划中征求意见,在法规形成后进行执法检查、监督或者评估。

经过居民论坛、立法意见征集等环节,去年《江门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出台,其中有关文明养犬等相关法律规定落地,江翠社区居民不仅在条例征集意见阶段积极发声,还率先参与到该条例实施后的专项监督中。居民刘先媛感叹:“联系点向大家展示了民主立法的整个流程,群众对立法没有隔膜了。”

这样的溢出效应正全面开花。因为参与了立法意见征集活动,居民对这部法的细节都很了解,昔日高大上的立法工作走入了寻常百姓家,法律法规实施起来也更顺畅,大家也更加重视通过法治思维和共同协商解决实际问题,促进了社区自治共治。

立法联系点的“侨”味道

江海区征集立法意见的便利条件得天独厚。”余志坚说。江海区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经济社会发展充满活力。区内城乡并存,可同时听到城市居民、农村村民的声音;江海区作为国家级高新区,征集企业意见也很便利。江门市还是中国著名侨乡。依托侨的资源,江海区发挥联系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的桥梁纽带作用,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同样具有独特意义。

注重打造侨乡特色,江海区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区人大侨务代表专业小组、区侨联以及相关涉侨机构的作用,借助“侨梦苑”平台,着力增强立法联系点的“侨”味道。在江海区,华人华侨参与立法完全没有障碍——无论是地方立法,还是国家立法;无论是立法前民意征询,还是立法后评估,只要愿意,都可以“全过程参与”。

江海区侨资企业众多,且集中于工业制造业,为了方便听取、收集群众意见,江海区人大常委会就近在江海区火炬大厦二楼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活动中心,开辟建设了“法治广场”,并将“侨梦苑”平台利用起来,完成从意见收集到普法释法的全流程工作。

澳门江门同乡会常务理事、澳门江门青年会副会长、江门顺兴吸塑厂有限公司董事林碧芸曾受邀参与基层立法活动,她认为,普通民众参与立法活动,提高了立法质量,更好地保护了公民合法权益,是一个有益尝试,做到了科学立法与民主立法相结合。同时她表示,作为企业家,最看重营商环境,而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有“侨”味更有“党”味。海区基层立法联系点以“党建+法治”为纽带,以基层党支部为落脚点,将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也纳入基层法治建设的“一盘棋”中,充分调动社区及周边地区广大党员参与立法意见征集、法治宣传教育、法律实施评估,将党建工作和民主法治建设有效深度融合。

民意”直通全国人大,“民智”融进社会发展。越来越多“基层声音”“侨乡声音”,搭乘基层立法联系的“江门号”直通最高国家立法机关。余志坚表示,作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基层立法联系点,江海区人大常委会致力于建设一张覆盖全江门、辐射大湾区的意见征集网络,希望今后能够搭建广东省、江门市立法意见征集的渠道,扩大意见征集覆盖面,使江海区基层立法联系点充分发挥反映广东声音、侨乡声音的“直通车”作用。

声音:江海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余志坚真正倾听民声 了解民意

问:“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挂牌一年了,有何工作体会、思考?

答:一年里,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的重要实践载体;实现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人民民主的重要方式。基层立法联系点是“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重要理念在江海区甚至是在全省的生动实践。

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了党的领导,在各级党委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江海区基层立法联系点融聚更多资源、开展更多有益探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让联系点做到真正倾听民声、了解民意,发挥更大的民意“直通车”作用。一年里,我们也创新了更多实现形式,如首创建立立法意见义务收集员制度,把联系点建设与农村社区基层治理工程结合推进等,真正丰富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涵。

问:接下来如何打造基层立法联系点“江海品牌”?

答:接下来江海区将以硬件建设、队伍建设、平台建设为重点,继续完善、优化江海区基层立法联系点活动中心和法治广场建设;充实专家智囊团、推广立法意见义务收集员模式;建立智慧综合平台,与全省乃至全国基层立法联系点联网,不断擦亮基层立法联系点“江海品牌”。

侨乡优势是江海区基层立法联系点探索“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的重要基础。接下来我们将充分发挥江门市侨商总会、区人大侨务代表专业小组、政协港澳委员和侨眷委员、区侨联及香港澳门江门同乡会的作用,借助五邑大学省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和区“侨梦苑”平台,加大对涉侨法律法规的宣传和立法意见征集。并结合制定《江门市华人华侨文化合作交流促进条例》,全力推动华人华侨文化交流平台建设,为海内外华侨搭建参与国家立法的桥梁。

(来源:江海高新)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