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江海区“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挂牌“百日记”

来源:江门人大网 发布日期:2020-12-08 10:43:13 字体: 【大】 【中】 【小】 分享到:

今年7月,江门市江海区人大常委会被确定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8月1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沈春耀到江海区授牌并启动这一国家级基层立法联系点,江海区基层立法联系工作翻开新篇章。

关于餐饮浪费立法征集户外活动。曾梓欣 摄


挂牌百天以来,江海区基层立法联系点共收到10部法律法规草案征求意见任务,上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85条意见建议、省人大常委会40条意见建议,目前已有6条意见建议被省人大常委会采纳。其中,选举法修正草案的征求意见工作成效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迅速行动”的评价;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专项立法调研活动被南方日报、广东电视台、羊城晚报等省市多家主流媒体纷纷报道,两次登上“学习强国”平台,法治效果明显,社会影响积极正面,调研报告被省人大常委会评价为“非常全面细致”,并被送至其他市区人大常委会参阅。江海区“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凝心聚力,为我市基层立法联系工作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笔记一”:高站位、高起点启动和推进基层立法联系点

“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落户江海后,省人大、市委、市人大以及江海区委高度重视、寄予厚望。


市委召开推进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工作会议。曾梓欣 摄


8月4日,省人大常委会召开支持和推动江海区人大常委会做好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座谈会,要求以设立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为契机,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11月10日,市委召开推进江海区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会议,强调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要提高站位、高位推进,争创全国一流。8月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多次到江海区开展调研,研究部署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工作,并相继出台《江门市人大常委会关于支持和推动江海区人大常委会做好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的方案》、《江门市人大常委会支持和推动江海区人大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规定(试行)》,为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工作注入“强心针”。8月31日,江海区委成立立法联系工作领导小组,印发《江海区推进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实施方案》,并于11月4日召开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把推进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笔记二”:高效率、高质量打造和建设基层立法联系点

(一)抓住关键,全面落实保障

强化资金保障。立法联系点专项工作经费和场地保障经费纳入区级财政预算,市人大常委会划拨专项补助经费,支持联系点建设。省人大常委会即将下拨的专项补助经费,目前正在办理相关手续。

强化人员保障。调入、招聘4名工作人员专职从事立法联系工作;从区“两院”借调2名法学专业工作人员协助开展联系点建设工作;立法咨询专家扩充至33名;立法联系单位从5个扩容到55个,涵盖区直单位、街道办、村(居)委员会、人大代表联络站、商会、行业协会等,使立法联系点队伍既体现基层性、广泛性又兼顾专业性、代表性。


江海区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 制度上墙。曾梓欣 摄


强化阵地保障。基础立法联络单位江翠社区独立设置70平方米的立法联络活动室,按照“六有”的规范化标准(有场所、有牌子、有制度、有计划、有档案、有保障),相关制度、工作流程、人员架构和活动情况等资料上墙。江海区人大常委会设立全国人大常委会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会议室。区委目前拟在区内另选一处大型办公场所,并建立“法治广场”,专门用于立法联系工作。通过多次实地考察,办公活动场所选址已基本确定并进入设计阶段。

强化制度保障。对照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立法联系点工作规则,制定了《江海区人大常委会立法联系工作制度(试行)》《信息收集制度》《上、下联系联络制度》《管理服务制度》《关于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咨询专家和公民参与立法、监督、重大事项决定等工作的奖补规定》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出台了立法联系点、立法联络单位工作流程,联系点年度工作计划,联系点责任分解方案等,为立法联系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二)密切协作,强化工作联动


与市委依法治市办立法签约。曾梓欣 摄


一是8月31日,江海区人大常委会与市委依法治市办签订《加强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合作框架协议》,省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络单位江翠社区与市司法局签订《加强基层立法联络单位建设合作协议》,通过上下两级部门紧密合作,拓展立法意见收集范围。

二是深化与五邑大学政法学院、市地方立法研究院的合作,充实立法联系点专业队伍;深化与江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的合作,合力打造华人华侨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加强法治文化宣传;深化与优秀律师事务所的合作,结合我区“一村一法律顾问”的社会治理模式,充分发挥专业团队的优势。

三是积极争取增设省级基层立法联络单位,向省人大常委会推荐江门市侨商总会、礼乐街道英南村作为涉侨、涉农方面的省级基层立法联络单位,目前正在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四是加强与上级人大的工作联动,互通信息,共享省、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专家库,积极争取上级人大的工作支持和指导。

(三)加强交流,提升工作能力

江海区人大常委会先后赴上海虹桥、江苏昆山、甘肃临洮、广西三江、浙江义乌等全国基层立法联系点及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各基层立法联系点考察取经,学习先进做法;接待省内外兄弟单位前来我区立法联系点考察观摩13批156人次,相互交流工作经验;邀请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徐少华到江海立法联系点为干部群众作民法典宣讲报告,在我省乃至全国开创了由省部级领导“送法”下基层立法联系点、服务到立法“最前线”的先河;举办立法信息员业务培训班,邀请市内外法律界资深专家前来授课,提高全区立法联络员、信息收集员等的业务素质。

“笔记三”:高标准、高要求争创全国一流基层立法联系点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落户江海,将联系点开在了群众“家门口”。通过座谈交流、百姓论坛,让群众在自家门口就能参与立法;通过立法信息员上门走访,网上发布征集信息,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体验法治实践。挂牌百天以来,强势开局,反响良好,打响了争创全国一流基层立法联系点的“第一枪”。接下来,江海区人大常委会将全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立法联系点的重要指示精神,严格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立法联系点工作规则,进一步提升政治站位和责任意识,坚决扛起使命担当,始终与上级人大保持同频共振、同向发力,不断完善机制,提升素质,打造特色,做深做细做实立法联系点的各项工作。

一是进一步拓展信息收集网络。扩大基层立法联系单位和信息采集点的范围,推荐江门市侨商总会和江海区礼乐街道英南村等单位为省级基层立法联络单位;积极在全区范围内推广江翠社区立法意见义务收集员模式;在区人大政务网开设基层立法联系点专栏并接入市人大官网,在“江海人大”公众号上开设立法联系点专栏,用于征集立法意见、普及法规法规、宣传报道联系点日常工作等。

二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建立对基层立法联系单位考核激励和退出机制,更好地调动基层立法联系单位、联络员、信息员参与工作的积极性;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规则》进一步细化江海区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制度,层层细化职责分工,落实工作责任。

三是进一步强化队伍建设。尽快完成立法联系点专职法律助理招录工作,积极争取从区直部门和全国、省、市人大法工委选派优秀干部到立法联系点挂职锻炼;进一步扩充专家智囊团,充实立法联系点专业队伍;定期举办培训班,不断提高立法联络员、信息收集员素质;组织立法联系工作人员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其他基层立法联系点学习考察,借鉴学习先进经验,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四是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着重打造侨乡特色,充分发挥区人大侨务代表专业小组、政协港澳委员、侨眷委员和区侨联、香港澳门江门同乡会的作用,借助“侨梦苑”的平台作用,着力增强立法联系点的“侨”味;注重发挥工人力量,与区总工会合作,把产业工人界别的人大代表组织起来,在君盛户外职工驿站中设立江海区总工会人大立法意见收集点,定期组织代表前往听取工人意见,反映职工心声,开展法律宣传、政策宣传。

五是进一步参与社会治理。加强与律师事务所合作,充分发挥“一村一法律顾问”的优势,充分调动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征集立法意见的同时注重收集人民群众反映的关于社会治理的问题,并及时将有关情况向区委区政府和有关部门反映,切实推进社会治理工作,同时擦亮叫响“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和第一批“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两个国家级牌子。

(江海区人大常委会 李艳华 曾梓欣)

8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