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2003-2022, Jiangmen Municipal People's Cong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中国侨都”之美誉,530多万海内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侨胞分布在145个国家和地区,是海外观察广东乃至中国的重要窗口。自2015年5月行使设区的市立法权以来,江门十年立法砥砺前行,紧扣“侨”字深耕细作,以法治守护侨乡的山、水、城与文化,走出了一条独具侨乡特色的立法之路。
目前,江门市人大常委会已审议通过15部地方性法规,一部部法规如同经纬交织的法治脉络,悉心守护着侨乡的资源禀赋与文化根基,在五邑侨乡的广袤沃土上深深镌刻下“以法固侨根、以法聚侨力”的鲜明时代印记。
守护“侨山”:青绿画卷里的乡愁守望
群山环抱的江门,每座山峰都承载着千万华侨的故土记忆,连绵山势是侨胞心中家乡最清晰的轮廓。江门以《江门市市区山体保护条例》为核心,构建“总纲引领、专项保障”的山体保护体系,让侨乡青山成为联结山海的情感纽带。
这部2017年5月1日施行的省内首部山体保护专项法规,从立法源头筑牢制度根基。它将市区山体纳入专项规划保护范围,形成市、县、镇三级政府联动机制,多部门各司其职,织密保护网络。条例将具生态、景观、历史文化价值的山体纳入保护名录,从承载南宋皇族后裔传说的崖山,到见证近代华侨下南洋史的烟墩山,依托“一山一档”动态监测系统,实现每座山都有24小时“数字哨兵”值守。
该条例为侨乡山体筑起法治防线,如今山林葱郁,原貌完好,“城中有山,山中有城”的景致愈发鲜明。条例守护的每寸绿意,都是侨胞记忆里的家乡模样。当他们返乡望见熟悉山影依旧青翠,故土眷恋便有了安放之处,立法让乡愁有了可触可感的依托,更拉紧了侨心与家乡的联结。
呵护“侨水”:碧波荡漾中的侨脉传承
潭江如练,穿城而过,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侨乡儿女,是他们心中神圣的“母亲河”,江水潺潺是侨胞记忆里最熟悉的乡音。《江门市潭江流域水质保护条例》以全流域治理思维,构建“生态补偿、联防联控”的立体保护网,让清澈江水既是生命之源,更是联结海内外的文化纽带。
从制度设计到执行落地,条例构筑起严密法治保障。条例通过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及适养区,推动生猪及畜禽养殖向规范化、生态化方向健康发展;全国首创“河长制”入法,将数十年治水经验上升为法律规范,促成“市-县-镇-村”四级责任网络落地生根,江门因此连续多年在全省“河长制”工作考核中位居榜首,获国务院督查激励4000万元,2018年更作为全国先进典型,在全国“河长制”专题研究班上分享“江门经验”。同时,条例建立环保约谈制度,推动区域政府协同治污,有力促进潭江流域水质持续改善,让侨乡河湖面貌从“点”到“面”焕发新生。
如今的潭江,优质水质常年稳定,绵长的滨江生态廊道成为白鹭、灰鹤等候鸟的栖息乐园。每到迁徙季,万千羽翼掠过江面,绘就灵动生态画卷。这份生态答卷,深深牵动着海外游子的心弦。
精琢“侨城”:古今交响里的侨韵留痕
江门的城市肌理中,既有骑楼老街的岁月沉淀,斑驳墙面记录着侨乡过往;也有现代新城的蓬勃朝气,高耸楼宇彰显着发展活力。江门地方立法以“古今辉映”为理念,细琢侨城风貌肌理,让醇厚侨韵在时光中深深留痕。
《江门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以“活态传承”为核心,构建“普查-认定-修缮-活化”全链条保护机制,让老城区一砖一瓦都成为侨乡历史的鲜活载体。
条例规定,活化利用历史文化街区需整体保护,保留传统格局、文化肌理与历史风貌,不改变依存的自然环境。潭江河畔的赤坎古镇,370年开埠史中融汇中西建筑与民风,在活化中秉持“修旧如旧”,完整保存全国规模最大的600多座侨乡骑楼群,如今既是青砖黛瓦的历史标本,也是集侨乡美食、非遗传承于一体的国家3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获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蓬江区启明里历史风貌区,严守“最小干预”原则开发,已成为承载华侨华人记忆的一处历史丰碑,现集“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三大“国字号”殊荣于一身,是电视剧“狂飙”的主要取景地;闹市中的台山市台城历史文化街区,近年按照条例规定升级改造后,历经百年时光洗礼仍完整保留至今的40多条连片骑楼街、1500多座洋楼,记录着岁月流转和历史厚重,见证着侨乡先民的敢为人先和侨乡文化的繁荣盛况。
条例特设的“侨屋代管”制度,为海外游子与遍布侨乡大地的华侨华人祖屋架起情感桥梁。侨胞通过签订协议、托管祖屋,使祖屋得到精心呵护。祖屋陈列的侨胞家族老照片、旧物,成为承载其记忆、联结亲情的“寻根驿站”,让历史建筑在代际传承中焕发人文光彩。
《江门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江门市户外广告设施和招牌设置管理条例》构成新城风貌的法治保障。市容条例建立责任区制度,推动“三包”落实;户外广告条例要求突出侨乡特色,展现地方文化。条例实施后,江门大道的“侨文化”主题广告成为展示碉楼、侨批、广府剪纸的景观长廊,侨乡韵味扑面而来。
《江门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江门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条例》为新城注入精神内核。文明条例要求遵守华侨权益法规,传承侨乡优秀文化;养老条例依托区位与侨文化优势,促进养老服务与侨乡文化融合。香港居民伦叔祖籍江门,近年返乡养老,他坦言:“回到故乡,倍感亲切与安心。”
赓续“侨文化”:文脉绵延里的根魂牵念
“侨”是江门最大的特色,“侨文化”是江门最鲜明的精神标识。江门以立法构建完善文化保护体系,让侨乡文脉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江门市新会陈皮保护条例》作为全国首部特色农产品保护法规,构建“地理标志+文化赋能”保护模式,通过保护名录、实行年份认证,推动了新会陈皮全产业链健康发展,2024年,其年全产业链产值达261亿元,连续三年位居中国区域农业产品品牌影响力第一位。新会陈皮已从药食同源的普通农产品升华为深厚文化符号,如今,贴有地理标志的新会陈皮,在全球不少国家的华人超市里供不应求,因其承载着侨胞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江门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历史悠久。《江门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系统保护9处海丝史迹,让每处史迹成为海丝故事的讲述者。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内,分区展示着“根在侨乡”的江门籍华侨华人的海外奋斗史和历史贡献,如今已成为华侨华人悼念先人、感恩时代的重要场所;台山市内的海丝博物馆静静矗立着,既在回溯中触摸古代海上丝路的帆影幢幢,感受千年贸易的盛世荣光;亦在远眺里勾勒“一带一路”的壮阔蓝图,憧憬万里通途的美好未来。
《江门市侨乡广府菜传承发展条例》构建“标准认定-技艺传承-品牌推广”立体保护体系,为侨乡饮食文化注入法治活力。条例设立广府菜传承人认定制度,建立特色菜品和民俗宴席名录,倡导宴席文化,鼓励饮食文化交流合作。如今,侨乡美食早已走出国门,旧金山、悉尼等海外城市的江门五邑风味餐厅,成为华侨华人寄托乡愁的重要场地。
《江门市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促进条例》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根”“魂”“梦”新时代侨务工作主线为遵循,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关于支持江门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的定位为立法依据,强化文化资源保护以“固根”、文化研究以“铸魂”、平台建设以“圆梦”。目前,江门依条例举办中国(江门)侨乡华人嘉年华等活动,打造世界江门青年大会、少年中国说等“侨”品牌,广泛吸引着广大华侨华人参与江门、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十年立法路,侨心永相连。在广东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的精心指导和江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江门地方立法始终以侨为魂、以法为基,从守护青山绿水到雕琢城市风貌,从传承文化根脉到搭建交流平台,让地方立法成为连接海内外的“情感纽带”和推动发展的“法治引擎”。站在新起点,江门市人大常委会将持续以立法之笔接续奋斗,绘就更多“侨文章”,为中国式现代化江门实践筑牢法治根基。
(江门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