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工作亮点回顾|江门人大发挥侨优势,做好“侨”文章: 以法治护航聚侨心 以创新机制汇侨力

来源:江门人大网 发布日期:2025-02-18 18:40:00 字体: 【大】 【中】 【小】 分享到:

江门是中国侨都,五邑籍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逾530万,遍布全球145个国家和地区。如何将侨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近年来,江门市人大常委会通过立法引领、监督问效、创新华侨参政机制等举措,系统性激活侨务资源,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侨动力”,让“侨基因”焕发新活力。

立法联侨:以法治筑牢“根魂梦”

去年,赤坎华侨古镇迎来多个高光时刻。“5·19中国旅游日”广东省主会场活动、“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新质生产力助推美丽中国健康中国(江门)会议等重要活动或会议均在此举办。

赤坎华侨古镇是《江门市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提及的华侨华人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之一。《条例》于202411日正式实施,是全国首部为促进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立法的地方性法规,明确鼓励赤坎华侨古镇等华侨华人文化资源集聚区申报举办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会议,开展研学交流、文体赛事等重大活动,促进文化资源活化利用。

《条例》的实施,为赤坎华侨古镇助力江门加快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今年11日,“字典中的国际视野”邝其照专题展在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以下简称“侨博馆”)开展。台山人邝其照是近代中国从事英语教育的先驱,也是最早编纂英汉词典和英语读本的中国人。邝其照外玄孙、旅居美国的黄植良坚持研究先祖近15年,为展览提供了大量珍贵实物和史料,向广大观展市民详细呈现了邝其照在传播教育和改革思想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在先祖家乡为其办一次展览,一直是黄植良的愿望。侨博馆帮他圆了梦。《条例》鼓励和支持华侨华人依法开展文化资源展览活动。黄植良圆梦是侨博馆落实《条例》的生动体现。

相信随着《条例》的深入实施,侨乡会涌现更多华侨华人文化交流的生动实践。如赤坎华侨古镇,以保护“固根”,让古镇成为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的活载体;侨博馆鼓励更多华侨华人收藏和展示承载华侨华人文化和精神的音像、照片、书信等资源,增进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以文化“铸魂”;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建设步伐加快,势必促进广大群众和华侨华人在江门获得更多机会和服务,参与江门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让梦想走进现实,成为真正的“圆梦人”。

监督惠侨: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江门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毗邻港澳,侨务资源丰富。市人大常委会率先探索和出台《关于进一步发挥侨资源优势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全国首个以人大决定形式系统性推动侨务工作的创新实践,从落实国家战略、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文化交流、提升为侨服务等方面提出具体举措,明确将侨务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

法贵必行”,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市人大常委会以“小切口、深调研”的形式跟踪检查《决定》实施情况,听取了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情况汇报,先后深入各县(市、区)和侨资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广泛收集意见建议,详细剖析了我市侨资企业目前面临的困境,并从政策、资源、平台、服务、人文五方面提出维护侨资企业合法权益、赋能侨资企业发展的意见建议。

与此同时,市人大常委会聚焦华侨关切,通过专题调研、执法检查、代表视察等方式,推动涉侨政策落地见效。

黄茅海跨海通道建成通车后,如何推动江门与港澳的文化产业实现融合发展是三地共同面临的命题。市人大常委会曾组织调研组深入基层广泛收集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听取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情况汇报。调研发现,我市在推进与港澳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在统筹规划、产业质量、区域融合、人才储备等关键环节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并提出针对性意见建议。

去年初,市人大常委会将《关于发挥华侨华人优势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建议》确定为2023年度“金点子”建议,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动代表建议落地见效,协调市委统战部、市发展改革局等承办部门积极出台了系列优惠政策,设立境外优才就业居留服务专区,实现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和居留许可“业务一窗受理、证件一次办结”,办证时限从原来的14个工作日缩短至7个工作日;同时,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华侨华人办事便捷通道在全市各级行政服务窗口实现全覆盖。

聚力汇侨:从“列席者”到“建设者”

华侨是江门经济建设的积极参与者、推动者,为让华侨更深度参与家乡建设,自2016年《邀请华侨列席江门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实行办法》出台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已连续8年邀请华侨和荣誉市民列席江门市人民代表大会。

纵观8年受邀列席的华侨和荣誉市民,他们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但对家乡都怀有深厚的感情,长期关心和支持江门的发展。

会议期间,列席华侨和荣誉市民将编入相应的代表团,让他们参与讨论大会的各项工作报告、发表意见建议,为江门的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此外,会议还安排专题座谈会,为华侨了解我市市情和发表意见搭建专门平台。

2024年市人代会期间,在专题座谈会上,16名列席华侨、荣誉市民代表现场发言,另有5名旅居海外的华侨受邀通过互联网视频进行“云上”交流。21名列席人员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华侨权益保护等方面提出12条意见和建议,得到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认真办理。

华侨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当好江门发展的“外脑”,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建议,为江门高质量发展注入“侨动力”。

华侨列席市人代会也进一步加固了他们与家乡联系的纽带,不少列席华侨因此进一步认识家乡、了解家乡,并想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列席人代会建言献策,让我对家乡投资环境更有信心。”列席会议的多米尼加粤菁会会长何岳文说。他去年积极参与“我在侨乡种棵树”大型义务植树活动,支持家乡慈善公益事业。

从“法护侨益”“监督惠侨”到“侨助发展”,市人大常委会正让每部涉侨法规充满侨乡温度,让每次监督传递侨胞心声,真正把人大制度优势转化为凝聚起海内海外“两个江门”的磅礴力量,加快江门高质量发展,在新时代继续书写“侨与城共兴”的精彩篇章。

(江门日报记者/赵可义 通讯员/许涛)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