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人大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更好发挥职能作用 推动新时代侨乡大人工作高质量发展

来源:江门人大网 发布日期:2021-07-01 18:45:00 字体: 【大】 【中】 【小】 分享到:

穿越血与火的历史烟云,历经建设与改革的风雨洗礼,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

沐浴着党的阳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侨乡大地播种生根,开花结果,不断地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为江门各项事业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了根本政治制度保证。

迈入新时代,江门市人大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以及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人大工作的决策部署,围绕市委对人大工作提出的做到“三个加强”、争创“三个一流”目标要求,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法履职尽责,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在我市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留下铿锵足迹。

坚持党的领导

以理论创新回答“实践之问”

1950918日,在党的号召下,江门镇各阶层推荐产生的人民代表齐聚一堂,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召开了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从此,通过人民代表会议制度发扬民主的思想种子在江门扎根。

19546月江门市第一届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提案汇编

1954625日,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

那一天,江门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了第一次会议,成为江门市最高权力机关,日常政务工作由江门市人民委员会负责处理,意味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市正式实施。那段岁月里,江门市人民委员会在中共江门市委的直接领导下,组织全市人民完成了农业合作化、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后又团结全市人民同甘共苦,逐步克服了自然灾害和“大跃进”所造成的困难。

197911月,江门市人代会选举产生第七届人大常委会。撤销“文革”中成立的市革委会,成立市人民政府。图为举行挂牌仪式

日历翻到19791124日,江门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依法选举产生了江门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江门市人大常委会正式设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迎来迅速发展和不断完善的新征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全面加强人大工作,对地方人大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中共江门市委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把人大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全力支持和保证人大依法履职,加强县乡人大建设,筑牢民主政权之基。江门市人大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积极开拓创新,依法履职尽责,打造工作品牌,可谓年年有进步,届届有发展,各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实践证明,坚持党的领导,既是人大工作必须遵循的首要政治原则,又是做好人大工作的根本方法。党的领导坚持得越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就越能得到彰显。

多年来,江门市人大坚持以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引领发展,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从最初开展市长约见人大代表活动,发展到组织人大代表约见市长;从对潭江保护问题创新开展专题询问,到全省首个将“河长制”写进地方性法规;从全省率先开展担任党政领导职务的人大代表向选民述职活动,推进直选代表述职全覆盖;从民生实事代表票决制开全省地市人大先河,到探索民生“微实事”……

江门市人大在加深对党中央大政方针理解的基础上,切实掌握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理论创新回答“实践之问”,全力推动人大事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牢记党的根本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以后洗澡,再也不用挑着桶到食堂排队接热水了。”

今年4月,台山市下川中学的热水供应系统安装完成,源源不断的热水直供学生宿舍,免去了师生排队接水洗澡的奔波之苦。这是江门市人大常委会开展民生“微实事”工作、解决群众身边“小难急”问题的生动例证。

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江门市人大历来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立足民生,强化立法权、监督权和决定权的行使,促进解决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民生短板,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2019118日,373名市人大代表在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上首次无记名差额票决十大民生实事项目。

为使政府决策与民众需求精准对接和高度融合,把民生实事真正办到群众心坎上,20191月,江门市人大在全省率先开展市、县、镇三级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工作,并探索“年初问计划、年中问进度、年末问结果、翌年回头看”的“闭环监督”模式,进一步强化对项目落实的跟踪问效。

三年来,全市三级人大共票决产生民生实事项目1610个,解决了一大批群众生产生活中的“老大难”问题,切实推动了政府决策从“为民作主”向“由民作主”转变。

不仅如此,对未能纳入民生实事票决项目的、群众身边的“小难急”问题,今年,江门市人大常委会围绕共建共治共享“微治理”,结合代表建议“两个高质量”工作要求和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以“代表提、政府办、人大督”的形式,在全市全面开展民生“微实事”工作,帮助如下川中学师生等群体办实事解难题,以“小民生”赢得百姓“大民心”。目前,首批15件民生“微实事”正加速落实,第二批35件民生“微实事”也即将上马。

为人民服务的生动实践,还体现在地方立法权的行使上。

2015528日,江门市人大发展迎来了历史性的时刻: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相关决定,江门市成为广东省首批可以开始行使地方立法权的设区市。5年多来,市人大常委会积极推进重要领域立法,做到人民有所呼,立法有所应,共颁布实施了8部地方实体法规和1部程序法规,为侨乡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

市人大常委会不断建立健全立法工作机制,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愿,得到人民拥护。


2016829日,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三十九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我市首部实体法《江门市潭江流域水质保护条例》,开启我市立法工作新里程。邢超群摄

如,《江门市潭江流域水质保护条例》《江门市市区山体保护条例》立足守护江门绿水青山,实施以来潭江流域水质大幅改善,因河湖管理保护成效明显,江门市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4000万元。

又如,《江门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江门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江门市新会陈皮保护条例》的实施,守住了历史文脉和侨乡记忆,推动了特色产业发展。我市陈皮产业产值屡创新高,带动了一批又一批农民致富。

再如,《江门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 《江门市户外广告设施和招牌设置管理条例》《江门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实施以来,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今年5月,江门顺利通过中央文明办复查考核,保持“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架起代表联系群众“连心桥”

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使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成为全面担负起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的工作机关,成为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江门市人大严格落实“两个机关”要求,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积极搭建平台、创新活动,充分发挥代表来自基层的优势,密切联系群众,察民情、听民意、集民智、解民忧。

为切实打通代表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近年来,市人大积极推动代表联络站建设,实现所有镇(街)代表联络站全覆盖、标准化、常活动。目前,全市共建成559个代表联络站,平均10.1名代表配有一个代表联络站,让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实现说话有地方、诉求有回应、有事能解决。


恩平市良西镇打造特色人大代表联络站。图为福坪村人大代表联络站

在全面规范联络站建设的基础上,全市人大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资源,围绕特色做文章,如台山人大在成功打造川岛“海上代表之家”工作品牌的基础上,又创建了全省首个人大代表游客联络站;蓬江人大结合疫情防控常态化实际,打造全天候无障碍的“互联网+”履职平台——蓬江人大之家,让人民群众可以24小时与人大代表在线互动交流;恩平市根据良西镇“旅游温泉休闲小镇”的发展定位,着力打造集四种功能(代表的“加油站”、群众的“服务站”、政策的“宣讲站”、农产品的“销售站”)于一体的特色联络站。

为更好架起代表联系群众“连心桥”,畅通民意反映渠道,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不断健全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人大代表、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双联系”制度,常委会组成人员分组固定联系若干名基层人大代表,并且每年固定一个月深入基层走访代表,收集整理代表意见建议,交政府办理。

同时,组织各级人大代表探索开展代表议事活动,如蓬江区“民生无小事 代表来议事”主题实践活动、恩平市“凤凰树下议事会”活动等,推动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彰显人大“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责任担当。

2018年以来,江门市人大坚持每年开展“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主题活动,共推动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达9000多件。同时,在全省率先探索担任党政领导职务的人大代表向选民述职、接受选民评议,推进直选代表述职全覆盖,并探索间接选举代表向原选举单位述职,强化群众对代表工作的知晓度与监督力,进一步密切代表与群众的联系。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启动工作座谈会在江门市江海区召开。江门日报记者周华东 摄

2020年,江海区人大常委会成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在我省设立的唯一一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市人大常委会以此为契机打造民意“直通车”,以点带面构建全市基层立法联系网,并将基层立法联系点与代表联络站建设结合起来,打造多功能立体化立法联系点,让百姓声音直达最高立法机关。

深入开展党建“五大重点行动”

推动模范机关创建

迈入新时代,党中央对人大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加强人大党的建设和自身建设,增强政治机关意识,建设模范机关。

2019年开始,市人大常委会连续三年召开全市人大系统党建工作会议,围绕做到“三个加强”、争创“三个一流”目标要求,持续深入开展党建“五大重点行动”,推动党建工作与模范机关创建“双融合”“双促进”,以党的建设新成效提升人大工作质量和水平。

——强化政治引领,做对党忠诚的模范。

市人大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政治标准、政治要求贯穿人大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决策部署,严格落实省委、市委有关工作要求,制定市人大常委会坚决落实“两个维护”的工作措施和进一步构建良好政治生态的实施意见,认真执行政治要件闭环落实机制,确保件件抓到位、项项落到底。

——强化理论武装,做思想过硬的模范。

市人大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常态化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高质量高标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引导机关党员干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来。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和改进机关思想宣传和政治教育工作,加强人大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严防敌对势力思想渗透和腐朽思想文化侵蚀。

——强化组织力提升,做担当作为的模范。

市人大通过建立常委会党组成员联系常委会组成人员制度、选好配强党支部班子、强化党员教育管理监督、建立党支部书记述职评议考核机制等措施,推动机关党的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同时,通过建立激励干部新担当新作为“登记制度”和专职委员“双主动”工作机制,鼓励机关干部主动担当作为,进一步提升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强化转作风抓落实,做求真务实的模范。

市人大着重在创新工作方法上下功夫,进而转作风、抓落实。如,探索建立“小切口深调研”工作机制,通过深入调研摸清实情、找准问题、提出建议,使人大工作更加精准有效,也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意见。同时,建立“回头看抓落实”工作机制,对民生实事、立法工作、审计查出问题整改、审议意见落实情况等进行“回头看”,进一步推动工作落到实处。

——强化制度建设,做制度执行的模范。

市人大坚持用制度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党建领导机制、党建工作责任制、常委会党组工作规则、专题询问暂行办法等,并结合新时代人大工作实际,及时对不合时宜的制度进行修订完善,编印人大机关工作手册,不断提升人大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新征程承载新使命,新目标激发新动力。当前,我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江门市人大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围绕中心大局,强化履职担当,大胆探索、勇于实践,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江门的生动实践,不断推动新时代侨乡大人工作高质量发展。


江门人大发展大事记

1954625

江门市召开第一届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

19791124

江门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依法选举产生了江门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19791124

江门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

19936

第一次开展市长约见人大代表活动。

2008922

第一次开展人大代表约见市长活动。

2012531

第一次开展专题询问。

2015528

成为广东省第一批可以行使地方立法权的设区市。

2016121

《江门市潭江流域水质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江门市成为全省第一个将“河长制”写进地方性法规的市。

2018821

在全省第一次开展担任党政领导职务的人大代表向选民述职活动。

2019118

江门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首次由人大代表差额票决民生实事项目。

2020717

江门市江海区人大常委会被确立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

2021423

第一次开展“代表提、政府办、人大督”的民生“微实事”工作。

(江门日报记者/梁佳欣 通讯员/杨小燕)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