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人大常委会与时俱进推动宪法全面贯彻实施 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法治为民的力量与温度

来源:江门人大网 发布日期:2024-12-04 18:10:00 字体: 【大】 【中】 【小】 分享到:

12月4日江门日报A04版《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暨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45周年》专版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拥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是厚重的,承载着国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宪法也是温暖的,保障着公民的权利、尊严和幸福。从设立国家宪法日、开展“宪法宣传周”活动,到实行宪法宣誓制度,加强国旗法、国歌法等宪法相关法的学习宣传,我国现行宪法的显著优势、坚实基础、强大生命力不断彰显。

今年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也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7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充分发挥人大保证全面有效实施宪法法律的重要作用”。一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全面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进一步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加强民生领域立法,找准监督工作出发点、着力点,推动建设更高水平法治江门,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切身感受到法治为民的力量与温度。

聚焦重点领域开展高质量立法

地方立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国家立法的延伸、细化和补充,担负着保障宪法和法律在本行政区域内有效实施和推进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职能。

91日,《江门市城市建筑外立面管理条例》正式施行,立足于将过去本市在建筑外立面管理工作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有效措施上升到地方性法规层面,巩固和拓展我市建筑外立面管理取得的成果,推动建筑外立面管理由集中整治转向常态化管理,弥补我市建筑外立面管理立法的空白。

从纳入计划到正式施行,《江门市城市建筑外立面管理条例》仅用时一年多,充分展现市人大常委会以高质量立法护航侨都高质量发展的速度与决心。”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法工委主任侯明飞说。

市人大代表、广东良匠律师事务所律师李静染深度参与了《江门市城市建筑外立面管理条例》的制定。他表示,虽然民法典对建筑管理人和使用人的责任义务有相关规定,但这个条例结合了江门自身的实际,对建筑外立面的责任主体进行了多层次的界定,让主体责任及分工更加合理、明晰,强化了责任人的责任意识。

《江门市城市建筑外立面管理条例》的出台,对开展基层工作,提高基层治理水平有很大的帮助。”在基层常年与老旧建筑打交道的江门市蓬江区白沙街道象山社区党委书记刘晓梅认为,以前开展建筑外立面安全隐患整治工作,都是社区出面调解,发动业主集资;要是业主不配合,排危工作就很难进行。《江门市城市建筑外立面管理条例》给了社区工作人员依据和底气,让工作有法可循。

一年来,市人大常委会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原则,聚焦民生重点领域、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比如,今年531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对《江门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条例(草案)》进行初次审议,从不同角度对条例草案提出修改意见建议。

我市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超过20%,据调查,其中99%以上的老年人愿意选择通过居家或社区照料方式实现养老。因此,做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意义重大。“初审后,我们通过学习其他省、市立法经验,深入卫健、医保等部门了解居家老年人医疗服务工作,征求人大代表意见,组织专家论证等方式,对《江门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条例(草案)》进行大幅度修改完善,并于8月进行了二审,力求更好实现高质量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立法目标。”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今年是我市行使地方立法权以来审议立法项目最多的一年,共有5个项目,其中继续审议项目2项,初次提请审议项目3项,皆围绕中心大局、突出民生关注,旨在以高质量立法促进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全面加强法律法规实施监督

一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全面加强法律法规实施监督,实行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

通江达海的江门是珠三角沿海城市中大陆岸线最长、海岛数量最多、滩涂面积最大的地市。当下,我市正加快建设海洋强市,奋力打造海上新江门。

101516日,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和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上下联动,对我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办法》情况开展执法检查。

海洋环境问题表现在海里,根子在陆地上。”省人大执法检查组成员、省人大代表黄慧宏表示,陆海共治是近岸海域水质改善的关键举措,要持续提升改造尾水处理设施工艺,促进海水养殖产业绿色健康发展。

检查期间,省、市调研组实地前往江门市滨海污水处理厂、台山镇海湾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台山市汶村镇冲口村新围(鱼仔围)养殖池塘尾水处理项目、恩平镇海湾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等地,认真检查美丽海湾建设、红树林修复及海洋环境监测等情况,提出诸多行之有效的意见建议。

未成年人健康茁壮成长,是全社会的共同心愿,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所系。今年8月,市人大常委会积极履行监督职能,组成调研组深入我市未成年人专门学校、“一站式”取证中心、观护基地等,调研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情况,并在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听取审议市检察院关于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情况的报告。

未成年人涉罪,重要原因在于家庭教育缺失、教养方式不当。”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蓝斌建议,检察机关应在办案中进一步强化家庭教育指导,着力提升家庭教育的“法治含金量”。他说:“可把法治教育与学校思政课相结合,贯穿学生各学段教学过程,同时加强对家长的法治教育。此外,联动妇联、社工组织等力量,提升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专业性和实效性,过程中可以加强监督,建立评价机制,及时总结教育成效,使得有令必达、达则有效。”

一年来,江门人大综合运用听取专项报告、调研视察、执法检查、重点建议督办、工作评议等多种方式,加强法律监督,听取和审议2023年法治政府建设情况报告,开展全市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专题调研,组织人大代表就重点建议“关于加强对人民法院民事案件‘立案难’‘诉讼财产保全难’监督的建议”“关于整顿电动三轮车和电动自行车违规使用的建议”的办理情况与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交警支队等办理部门“面对面”,建立年度工作综合评价评分细则,创新对“两院”工作的考核,对去年市人大常委会关于提升公共法律服务水平优化营商环境、行政审判等审议意见落实情况,以及司法行政专题调研发现突出问题整改情况进行“回头看”,持续增强人大监督刚性和实效。

建设更高水平法治江门

立良法、谋善治,方能促发展。一年来,市人大常委会持续推动法治江门建设走在全省前列,确保有法可依,更好发挥法治对改革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又到一年一度的宪法宣传周。宣传周内,市人大常委会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和法律咨询服务,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引导全民做宪法的忠实崇尚者。同时,还充分利用全市20个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基地、616个人大代表联络站和16个基层立法联系点等平台,开展立法征求意见和普法宣传活动,不断增强群众法治意识,让立法进入寻常百姓家。

江海区人大常委会是全省首个“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一直以来为各级立法部门提供了大量意见建议,累计完成96项立法意见征集任务,收集上报2333条立法建议,其中246条意见获得采纳。其中,《关于加强粤港澳大湾区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互换衔接的立法建议》获得省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并被省人大常委会采纳列入《20242027粤港澳大湾区专项立法计划》。

今年7月,《江海讲述:基层立法联系点实践集》一书正式面向社会发行出售。“全书共分为序、正文、附录、后记等四大部分,共22万字,收录了36篇典型事例,系统地凝结了地方群众参与立法感悟、人大代表履职体会、基层人大工作日常等内容,特别是通过群众、华侨、人大代表、工作人员的真实感受,体现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建设历程。”江海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余志坚说。

《江海讲述:基层立法联系点实践集》的出版,不仅展现了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工作风采,更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生动诠释,今后我们将推动更多律师参与立法工作。”江门市律师协会地方立法咨询专业委员会主任李美芳表示。

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是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制度安排。今年,市人大常委会对《江门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检察公益诉讼工作的决定》执行情况进行持续跟踪监督,不断做实重大事项决定权的行使,推动检察公益诉讼工作高质量发展,进一步促进依法行政、严格执法,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侨”是《江门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检察公益诉讼工作的决定》与众不同的元素。《江门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检察公益诉讼工作的决定》规定检察机关应当根据江门侨乡特点,深入推进“侨都赋能”司法实践,依法办理涉侨公益诉讼案件,平等保护华侨华人和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

知识产权激励全社会创新创造更加有力,不仅是高水平法治的重要标志,也是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重点工作。“今年以来,我们为推动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助力高质量发展,组织开展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情况调研,针对知识产权保护‘举证难、赔偿低’、知识产权审判力量不足、知识产权协同保护不够和保护意识较薄弱等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推动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工作格局。”市人大常委会监察司法工委副主任钟文明说。

一年来,市人大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找准人大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定位和职责,成为全面担负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的工作机关,统筹推进法治宣传、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等各项工作,在推进更高水平法治江门建设中彰显人大作为。

(江门日报记者/毕松杰 凌雪敏 张浩洋 通讯员/许涛)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