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代表为我市实施乡村振兴建言献策 让乡村产业旺更宜居

来源:江门人大网 发布日期:2018-12-26 17:30:00 字体: 【大】 【中】 【小】 分享到:


乡村建设要结合当地实际,不要千篇一律,要有特色。”“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要讲究管理,建立长效机制。”……1220日至21日,恩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健忠等10多位省人大代表访村入户、下田进企,为江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实现产业兴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他们的建议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

聚焦点 美丽乡村

确保人居环境整治资金到位

明朝末年,李氏族人从开平塘口迁入金鸡,定居之地因村后有平冈而取名横冈。如今的横冈村仍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保存了一批广府宗祠、民居等历史建筑。沧海桑田,这座古老的村庄如今已是“老态龙钟”,破旧的危房、猪牛栏舍等,更影响了村民的生活。

以‘三清三拆三整治’为抓手,我们着手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横冈村相关负责人李维钦透露,近几个月来,横冈村已清除房前屋后和巷道杂草杂物、积存垃圾120吨;拆除危房、废弃猪牛栏舍以及露天厕所等150座;整治“三线”乱搭乱接500米。

每条巷道都在巷口标注了需要保护的民居建筑位置,这个方法好,既在人居环境整治中保存了乡村文化特色,又为未来文化挖掘、乡村旅游奠定了基础。”“我建议,村小组要尽快修复已破旧的祠堂、民居,并在规划中把这些闲置的地方运用起来。”……


代表视察开平金鸡镇大同横冈村

走在村中,省人大代表们纷纷为横冈村的发展建言献策。李维钦说,代表们提出的建议正是横冈村当前迫切要做的。“清拆完之后,我们就要把这些地方用起来,关于‘怎么用’的问题,目前正在广泛征求村民的意见。”

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是江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战”,而“三清三拆三整治”则是“第一战”打响的“头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市已累计完成“三清理”11.5万宗,“三拆除”3.3万宗,“三整治”2.5万宗,“三线”整治完成率达60%

加快推进人居环境整治,要确保资金到位。”省人大代表、台山市四九镇营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余彩云提出。省人大代表、恩平市恩城街道平塘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甄文安也建议:“资金补助的多少,要结合各村人口、经济情况等因素来考虑,尤其是加强资金后续管理。”

对此,市人大常委会农村农业工委主任王义认为,产业兴旺、乡村振兴绕不开“钱怎么来”的问题。“除了上级补助,还要重视社会资金的筹措,可发动海内外乡贤广泛参与乡村振兴。”

聚焦点 产业兴旺

做好特色农产品深加工

另一场“山村巨变”正在台山市冲篓镇西海南洲村悄然发生着。“‘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刚刚推进时也曾遇到阻力,但我们坚持党群一心、群策群力、共治共享,对照清单落实了各项整治措施。”南洲村相关负责人伍凯英向省人大代表们介绍说。


代表视察台山冲蒌镇西海南洲村

走在水清景美的村中,修葺一新的碉楼洋房别具韵味;广阔的硬底化村场、村道让村庄更显平坦整洁;高标准新建的公共厕所提升了公共卫生水平;旧学校改建成养老院为老年人提供关爱服务……这其中,最让代表们有所启发的是编织车间的设立。

西海村一直有手工编织生产生活用品的传统,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逐渐从小作坊式加工成长为现代化流水线生产的支柱产业。2018年初,西海村党支部借助乡村振兴的“东风”,采取“党建+车间+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产业兴旺。

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海的编织厂已经纷纷离开农村,在工业区设立新厂。重新在村中设立编织车间,是希望进一步解决富余劳动力,提高村民生活质量,让更多年轻人掌握这门传统手艺,安心留在农村。”伍凯英表示,在乡贤的支持下,编织车间已经成功设立。

在编织车间,省人大代表与正在做工的村民交谈。“我做编织30多年了,一天能有几十上百元的加工费。”村民容玉卿说。甄文安认为,这种做法很有借鉴意义,不仅把传统产业引回农村,带动产业兴旺,更实现了让村民就近学习技能、增加收入的目标。


代表视察开平圣迪乐村生态食品有限公司


代表视察台山四九镇美环键芦芸制品有限公司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代表们此行还视察了开平圣迪乐村生态食品公司、台山芦荟种植基地等。省人大代表、市中心医院院长李宇明认为,特色农产品要提高附加值,不仅要实施品牌战略,关键还在于做好深加工,例如芦荟能做成化妆品、食品等。

听到代表们的建议,台山市副市长、冲蒌镇委书记方健康也谈到,目前传统农业生产还是比较粗放,如黑皮冬瓜可以加工成干果、饮料,更好实现产业兴旺、农民增收。台山市四九镇相关负责人李军权则表示,将利用好台山特色农产品,做出更多优质产品。

(江门日报记者/唐达 通讯员/林秀萍)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