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常委会聚焦口岸建设共商良策 建言“四个提升” 做强“门户”经济

来源:江门人大网 发布日期:2020-07-17 11:30:40 字体: 【大】 【中】 【小】 分享到:


    加强我市口岸建设,既是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融入“双区驱动”的迫切需要。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和影响,市人大常委会将开展口岸建设专题调研作为今年重点工作任务,并将其列入贯彻落实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精神的工作清单。

昨日下午,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五十五次主任会议审议了我市口岸建设情况调研报告(送审稿)。调研报告中,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基于实地视察、座谈交流等,提出了“提升全局统筹力度、提升基础设施硬件水平、提升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提升软环境水平”的“四个提升”建议,助推加快口岸建设。


发挥代表专业小组作用开展专题调研


目前,我市现有一类口岸5个、二类口岸10个。2019年,全市口岸综合货运量642.03万吨,集装箱进出口总量首次突破90万标箱,出口45.84万标箱,同比增长7.2%。近年来,我市口岸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对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我市的发展目标仍存在亟待解决的困难和短板。


    台山鱼塘港


今年6-7月,市人大常委会进一步发挥代表专业小组作用,由华侨外事工委组织调研组,对我市口岸建设进行了调研。其间,调研组先后听取了有关单位的汇报和意见建议,实地考察了高新区公共码头、新会港B型保税区、台山市鱼塘港和电子口岸公司等口岸场所。


  

    高新区公共码头


调研组认为,目前我市口岸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升级、口岸营商环境优化提效、电子口岸建设得到加强、口岸通关改革取得新成效。这其中,高新区公共码头项目首期项目预计7月完成,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和B保已通过验收,降费举措也走在全省前列。

同时也指出,对比先进地区和市委的发展目标,我市口岸建设仍有一定差距,存在未有效利用海岸线资源、港口建设同质化、信息化程度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调研组提出了“四个提升”的对策,推动口岸落实提效降费措施,提升口岸综合服务竞争力,促进我市开放性经济发展。


推动实用对策转化为具体措施


江门的发展目标定位为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调研组认为,口岸建设是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加快融入大湾区建设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践行中央、国务院近期“六稳”要求的重要体现。由此提出,要提升全市口岸建设的全局统筹力度,发挥“门户”经济作用。

在此基础上,调研组建议,要发挥好交通区位优势和港口码头优势,提升口岸基础设施硬件水平。如,加大连港路等与口岸关联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疏浚崖门航道,将新会港提升为万吨级港口,对接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远期规划建设我市首个30万吨级海洋深水港码头等。


   电子口岸平台


 

B型保税区


调研组还建议,要充分发挥电子口岸平台作用,将口岸硬件建设与电子口岸建设结合起来,致力打造“智慧口岸”并融合到江门“智慧城市”系统建设中,利用信息交换实现“提效率、减环节、降成本”目标;要充分发挥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和B保区“双区作用”,在制度、管理、服务等方面积极创新、先行先试,出台B保奖励措施等。通过提升口岸建设信息化、智能化,发挥通关“低成本便利优势”。

此外,在提升软环境水平方面,调研组建议加强口岸政策系统研究、加强口岸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强化口岸通关机制的“软联通”,进一步发挥好“服务优势”。

市人大常委会表示,接下来将加大对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督力度,推动具有实用性的建议对策转化为加快口岸建设的具体措施,进一步提升我市口岸建设水平,充分发挥“门户”经济作用。

(来源:江门日报)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