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 为纵深推进“百千万工程”贡献力量

来源:江门人大网 发布日期:2025-03-01 09:20:00 字体: 【大】 【中】 【小】 分享到:

2025年是“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的重要节点。

不久前召开的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暨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要坚持规划引领、产业优先,深入实施“六大行动”,一体推进兴业强县富民,推动“百千万工程”向纵深推进、加快突破、初见成效。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抓好“六大行动”,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

推进“百千万工程”,如何干出新天地、拼出加速度,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结合本职工作与履职实践,积极建言献策,为我市以更大的力度、更广的视野、更实的举措纵深推进“百千万工程”贡献力量。

大力推动农文旅融合

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暨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实施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提升行动,在县域高质量发展上见成效。市政府工作报告对提升县域综合承载能力作出具体部署。其中,农文旅融合发展是提升县域综合承载能力重要举措,“开平—台山”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是全省首批试点、粤港澳大湾区西翼唯一试点,这一试点工作引起与会代表委员的热议。

市政协委员,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柳超球介绍,试点工作启动后,江门确立“世界级侨乡文化休闲体验区”“粤港澳大湾区山水田园度假地”“广东省陆海统筹农文旅融合先进区”三大目标定位,以产业融合提升计划、旅游服务提升计划、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生态环境修复计划、城镇面貌提升计划、文化建设的行动计划“六大行动计划”为核心抓手,加快推动相关工作落实。

关于如何引客入江、留客在江,柳超球表示,江门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可分别对接来自广州、深圳、珠海等方向的游客群。今年,江门将依托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等交通枢纽,构建“大中小循环”游径体系,串联绿美田园、侨乡文化、滨海美食等7大主题组团,打造“快进慢游”体验,把江门文旅资源推荐出去,进一步擦亮“江门3.3精彩之旅”文旅品牌。

农文旅融合,重在一个‘融’字。我们可以以赤坎华侨古镇为中心,串联本区域特色农业资源,开发农文旅体验游玩路线,打造‘侨乡文化、绿美乡村、科普研学多元化’的农文旅融合产品。”市人大代表、开平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戚文辉说。

年轻人希望旅游能够带来更多的情感收获和自我表达,情绪旅游成为文旅市场的新风尚,乡村文旅小精品项目越来越受市场青睐。”市人大代表、恩平市雪茶厂总经理李劲新建议,重视乡村文旅小精品项目的培育建设,多给予资源、土地、政策等方面支持,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多点开花,为“百千万工程”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做大做强镇域经济

镇域经济是“百千万工程”的主战场。做大做强镇域经济,是实施美丽圩镇建设行动的重要目标之一。去年,我市水口、共和等9个镇入选全国千强镇,“镇能量”满满。

八镇(新会大泽镇与司前镇、台山大江镇与水步镇、开平水口镇与月山镇、鹤山共和镇与址山镇)联动发展,是江门加力提速推进“百千万工程”的举措之一。去年“八镇联动”进展明显,经济总量增长、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市政协委员、江门珠峰摩托车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黎阳认为,以八镇联动发展为抓手,可推动江门东西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他建议,可以设立市级统筹的“八镇联动发展管委会”,打破行政壁垒,统一规划土地、交通、产业布局,建立税收分成、指标共享等合作机制,让“八镇联动”成为江门市实施“百千万工程”的新亮点。

市政协常委、恩平市建威置业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长梁健强持同样观点,“推动八镇联动高质量发展,应突破行政区域概念,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从‘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为此,他建议以“强统筹、重协同、破壁垒”为路径,整合资源、集中攻坚,将八镇打造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升级新高地,为江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新会司前镇是八镇之一,去年新入选全国千强镇。市人大代表,司前镇三益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何举论认为,“八镇联动”可在交通互联、产业互融、设施互用上进一步发力。“我们将打造为服务八镇的职业病体检中心,希望上级对该中心的软硬件配套给予大力支持。”何举论认为,“八镇联动”将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效率、惠及更多群众。

发展海洋经济,建设“蓝色粮仓”

江门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暨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要实施海洋经济提质行动,在陆海统筹发展上见成效。市政府工作报告同样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其中提到加快推进“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海上光伏+海上制氢”,培育绿色氢、氨“制造—存储—运输—应用”产业链。

将箱式养殖与风力发电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海洋资源利用效率,还可以实现清洁能源与海洋经济的协同发展。”市人大代表、广东江门恒光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吕继光建议,江门应加强对海洋立体经济发展的规划引导,将箱式养殖与风力发电的融合发展纳入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并制定具体的融合发展实施方案。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具备可大规模连片开发海洋牧场的地级市,江门海洋资源禀赋突出,但在水产种业体系建设方面仍存在繁育技术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制约着‘蓝色粮仓’建设和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市人大代表、台山博达企业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苏培适建议,要实施“蓝色种源”保护工程,建设海洋水产种质资源库,对地理标志品种开展基因图谱绘制和种质特性研究,建立种质资源动态监测系统,在主要养殖区设立原位保护区。因地制宜建设标准化、现代化的种苗繁育基地,提高种苗繁育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建立种业质量追溯体系,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江门种苗”质量规范。将水产种业纳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录,加快培育现代化渔业种业龙头企业,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促进技术、人才、资源、资金等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建立符合我市实际且具有先进水平的种业技术创新及服务平台。

(江门日报记者/赵可义 张茂盛 毕松杰 陈敏锐 朱磊磊)


相关附件: